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外阴营养不良患者的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将病理诊断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以期为本病的综合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观察,参照导师经验及专家意见设计调查表,共设定7个中医证型分类,收集2014年12-2016年12月符合外阴营养不良诊断的患者236例;使用EXCEL表建立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等,最后得出结论。 结果: (1)鳞状上皮增生型161例,占68.22%,硬化苔藓型73例,占30.93%,混合型2例,占0.85%; (2)肝肾阴虚证92例,占38.98%,肝经湿热证58例,占24.58%,阴虚肝旺44例,占18.64%,血虚风燥证25例,占10.59%,脾肾阳虚证17例,占7.20%; (3)鳞状上皮增生型中,肝肾阴虚证85例,肝经湿热证9例,阴虚肝旺证35例,血虚风燥证21例,脾肾阳虚证11例;硬化苔藓型中,肝肾阴虚证5例,肝经湿热证49例,阴虚肝旺证9例,血虚风燥证4例,脾肾阳虚证6例,混合型2例,均为肝肾阴虚证。鳞状上皮增生型及硬化苔藓型外阴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85例,硬化性苔藓型5例,混合型2例;肝经湿热证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9例,硬化性苔藓型共49例;阴虚肝旺证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35例,硬化性苔藓型共9例;血虚风燥证中鳞状上皮增生型21例,硬化性苔藓型共4例;脾肾阳虚证中鳞状上皮增生型11例,硬化性苔藓型共6例。经统计分析肝肾阴虚证、肝经湿热证的病理类型分布与其他证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肝旺、血虚风燥证及脾肾阳虚的病理类型分布与其它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36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中已绝经患者139例,未绝经患者97例。鳞状上皮增生型中绝经患者90例,未绝经71例;硬化性苔藓中绝经患者47例,未绝经患者26例;混合型营养不良2例,均已绝经。肝肾阴虚证患者中绝经52例;未绝经40例;肝经湿热证患者中绝经38例,未绝经20例;阴虚肝旺证患者中绝经23例,未绝经21例;血虚风燥证患者中绝经14例,未绝经11例;脾肾阳虚证患者中绝经12例,未绝经5例;各个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的绝经情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236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中,病程小于1年的共75例,1-3年的67例,3-5年的53例,5-10年的25例,大于10年的16例。病程小于1年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51例,硬化性苔藓型24例。病程1-3年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45例,硬化性苔藓型18例,混合型1例。病程3-5年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38例;硬化性苔藓型17例,混合型1例。5-10年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17例;硬化性苔藓型9例。病程大于10年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10例;硬化性苔藓型5例。病程小于1年患者中,肝肾阴虚证28例,肝经湿热证19例,阴虚肝旺证13例,血虚风燥证8例,脾肾阳虚证7例;病程1-3年患者中肝肾阴虚证25例,肝经湿热证17例,阴虚肝旺证12例,血虚风燥证7例,脾肾阳虚证6例;病程3-5年患者中肝肾阴虚证22例,肝经湿热证13例,阴虚肝旺证10例,血虚风燥证5例,脾肾阳虚证3例;病程5-10年患者中肝肾阴虚证11例,肝经湿热证6例,阴虚肝旺证5例,血虚风燥证3例,脾肾阳虚证0例;病程大于10年患者中肝肾阴虚证6例,肝经湿热证3例,阴虚肝旺证4例,血虚风燥证2例,脾肾阳虚证1例,各个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的病程情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中鳞状上皮增生型明显多于硬化性苔藓型,而混合型外阴营养不良最少见; (2)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最多,肝经湿热次之,其次为阴虚肝旺、血虚风燥、脾肾阳虚证; (3)外阴营养不良中鳞状上皮增生型中以肝肾阴虚证患者最为多见,外阴硬化性苔藓型中以肝经湿热证最为多见; (4)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患者中以鳞状上皮增生型最高发,肝经湿热证患者中以硬化性苔藓型最高发; (5)外阴营养不良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相关; (6)外阴营养不良的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均与绝经状态无关; (7)外阴营养不良的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均与病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