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改善空气质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了各种控制措施,其中短期控制往往伴随重大活动出现,因其特殊的时间节点和大幅度、高代价的特点而备受重视。为了科学评估短期控制措施的效果并为即时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实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引入了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组成第二代实时预报模型WRF-CMAQ,对G20保障期间长三角范围内的短期控制措施进行了实时分析,为今后重大活动保障提供了参考依据。实时评估结果表明,G20保障期间杭州市、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对杭州市PM2.5改善效果分担平均分别为59.2%、31.4%、1.3%、3.6%、4.5%,其他省份对杭州市的影响取决于区域传输的强弱,在区域传输明显时对杭州市PM2.5改善效果的分担增大至10%以上,说明杭州市、浙江其他城市、长三角其他省份均执行了严格的保障措施。浙江省电厂、工业燃烧、钢铁水泥、其他工业、其他行业对杭州市PM2.5改善效果分担平均分别为5.4%、13.5%、55.3%、20%、5.8%,电厂行业分担率从29日开始骤降至3%以下,说明临近峰会召开,浙江省内又执行了更为严格的措施。实时评估的杭州市PM2.5改善效果分区域分行业分担率与后评估结果相关系数高达0.85、0.98,这说明在掌握了具体保障政策的情况下,对短期保障的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实时评估的精度能接近模型本身精度的上限。对未来保障措施进行预测并对杭州市PM2.5浓度日均值进行实时预报,预报基本可以实现对PM2.5的主要升高和降低的过程的捕捉,但预报结果普遍偏低,这可能是由于对控制措施导致的排放量降低有所高估造成的。唯一一次对未来三天进行预报偏差明显,其余时刻预报值与监测值呈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整体相关系数为0.35,一方面说明实时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实时预报应当以两天为限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