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桑觉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简·奥斯汀的早期作品之一。与奥斯汀其它几部小说单纯探讨女性爱情与婚姻问题不同,《诺桑觉寺》还表现出作者对十八世纪后期盛行一时的哥特小说的特别关注。简·奥斯汀深受当时著名哥特小说,安·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奥多芙的秘密》的影响而创作了《诺桑觉寺》。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模仿了当时极流行的哥特式(恐怖)小说的特点。小说书名是哥特式的,后半部的地点亦在过去曾是一座女修道院的蒂尔尼家族的住宅内(多部哥特小说都发生在修道院)发生,而且小说的情节也是随着女主人公凯瑟琳·莫兰读了哥特式小说之后要在现实生活中天真地按部就班去寻找刺激而步步深入的。传统上,文学评论家都认为《诺桑觉寺》是一部戏仿哥特式小说的作品。小说中作者讽刺了那些完全沉溺于哥特世界,混淆了现实与虚幻的读者,尤其是女性。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评论家认为,《诺桑觉寺》暗示了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哥特因素,是对哥特传统的另类模仿。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和生活方式面临巨大变化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更有甚者,小说中处处充满的反讽(既有对哥特小说的,也有对当时的英国现实的)使一些评论家们认为《诺桑觉寺》对于哥特热没有明确的态度。如何确认小说中体现的哥特情怀?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从简·奥斯汀,这一真实作者,更主要地是从小说中的隐含作者,这两个层面,通过历史语境分析和文本细读,试图说明,作者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小说表现出来的对待哥特小说的矛盾心理。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交代了文学评论界是如何看待哥特小说与《诺桑觉寺》的关系,说明《诺桑觉寺》即是对哥特小说的戏仿,又暗示了现实社会也充满了许多哥特式的因素。结合历史背景与个人生平,第二章关注于真实作者对待哥特小说的似是而非的态度,说明真实作者的态度也会对文本中的隐含作者产生影响。本文的重点章节是第三章。该章从文本标题,叙述者对哥特小说的直接评述以及情节、人物、背景设计等多个叙事手段阐释了文本中隐含作者对待哥特文学的悖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