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eh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力美学”一词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香港影评界,它最初是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作品的评论,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对暴力的艺术化表现的形式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的标签,被纷纷用于动漫、游戏等领域。然而,“暴力美学”究竟是不是美,能否纳入我们的审美范畴,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话题。本文以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为出发点,试图对“暴力美学”的产生源流、形式特点、实现手法做出分析。首先,本文对“暴力”、“暴力电影”、“暴力美学”的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然后回顾了“暴力美学”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电影史上标志着“暴力美学”产生与发展的里程碑作品,进而归纳分析出“暴力美学”影片的手法分类。其次,以讨论“暴力美学”的含义为目的进行了综合讨论。一方面,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综合社会学角度的思考,总结了人们热衷于“暴力美学”的生理、心理、社会学原因。另一方面结合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对“暴力美学”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与归类,从而认为“暴力美学”是一种将对电影话语的解释权交还给观众,最大限度地发掘电影暴力场景的形式之美的艺术手法。它不但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视听享受,同时满足了人类自身的攻击性本能的宣泄。此外,本文结合了香港导演吴宇森、日本导演北野武、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剖析了不同导演的惯用艺术手法和暗含的价值取向,以及多种消解暴力的方式,总结得出结论“暴力美学”实际上是将暴力的血腥与丑陋用充满美感的艺术形式来展示,它不但折射了人类的暴力本能、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幻想英雄的心理需求,同时,它也实现了导演自我风格的自由展示。“暴力美学”已然成为一个电影流派,被当下市场所需求,我们无法回避,但也不得不重视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暴力,同时也希望暴力作品应落脚于艺术,而不是暴力本身。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物品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共物品的特殊属性要求其在供给过程中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规制。本文以西方规制经济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支撑,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城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能动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
<正>南京市一些小学以探索学生的兴趣学习、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课程空间,开发出一系列的拓展性课程,开拓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比如,把动漫引入语文和英语课堂,通过看动漫
从2007年8月19日到9月15日对吉林省全省9个地区25个市县乡镇大豆生产田,省大豆区试、生试大豆田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调查和病样采集。结果表明:近年由于气候的原
本文以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为间接背景,以改革开放特别是乡村改革为直接背景,以乡村社会文化规范的变迁为主要视角,旨在探讨当代乡村社会秩序的转型和重建问
<正>当今世界,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的贫富固然重要,但人才资源的贫富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新加坡的人才立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采用NCⅡ设计,对玉米DH系在6.0,7.5,9.0万株/hm2密度下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选用的DH系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在3种密度
反拨效应通常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根据其影响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反拨效应和负面反拨效应。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反拨效应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国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多元智能理论的地位日显突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