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力美学”一词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香港影评界,它最初是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作品的评论,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对暴力的艺术化表现的形式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的标签,被纷纷用于动漫、游戏等领域。然而,“暴力美学”究竟是不是美,能否纳入我们的审美范畴,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话题。本文以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为出发点,试图对“暴力美学”的产生源流、形式特点、实现手法做出分析。首先,本文对“暴力”、“暴力电影”、“暴力美学”的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然后回顾了“暴力美学”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电影史上标志着“暴力美学”产生与发展的里程碑作品,进而归纳分析出“暴力美学”影片的手法分类。其次,以讨论“暴力美学”的含义为目的进行了综合讨论。一方面,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综合社会学角度的思考,总结了人们热衷于“暴力美学”的生理、心理、社会学原因。另一方面结合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对“暴力美学”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与归类,从而认为“暴力美学”是一种将对电影话语的解释权交还给观众,最大限度地发掘电影暴力场景的形式之美的艺术手法。它不但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视听享受,同时满足了人类自身的攻击性本能的宣泄。此外,本文结合了香港导演吴宇森、日本导演北野武、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剖析了不同导演的惯用艺术手法和暗含的价值取向,以及多种消解暴力的方式,总结得出结论“暴力美学”实际上是将暴力的血腥与丑陋用充满美感的艺术形式来展示,它不但折射了人类的暴力本能、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幻想英雄的心理需求,同时,它也实现了导演自我风格的自由展示。“暴力美学”已然成为一个电影流派,被当下市场所需求,我们无法回避,但也不得不重视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暴力,同时也希望暴力作品应落脚于艺术,而不是暴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