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间性”与“现代性”既是迟子建小说的叙事内容,也是迟子建在中国文学场域里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小说中“民间性”具体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展演、死亡叙事的持守以及侠义精神的现代承继;“现代性”则通过城乡空间视域下的女性形象与城市书写的嬗变来表达,这表现了迟子建创作上的转向。从“民间性”走向“现代性”这一过程既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发掘梳理迟子建小说创作发生与流变的轨迹;同时又以共时性的角度,比较体认“民间性”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性”与“现代性”既是迟子建小说的叙事内容,也是迟子建在中国文学场域里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小说中“民间性”具体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展演、死亡叙事的持守以及侠义精神的现代承继;“现代性”则通过城乡空间视域下的女性形象与城市书写的嬗变来表达,这表现了迟子建创作上的转向。从“民间性”走向“现代性”这一过程既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发掘梳理迟子建小说创作发生与流变的轨迹;同时又以共时性的角度,比较体认“民间性”与“现代性”在迟子建小说中的内涵意蕴,从而发现“民间性”与“现代性”于博弈碰撞中共同构建起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从“民间性”走向“现代性”的创作历程,不仅表明迟子建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折射出其小说创作的困境。因此,须以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挖掘迟子建小说创作的精神资源,并将之放置于时代语境与文学思潮的流变中做动态考察,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价值与限度,以期正确看待迟子建创作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密切相关。研究学生对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故本文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来解读当代好学生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小学在校教师和普通民众的访谈,了解了校内外人士对好学生的认知,还剖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儿童电影中的学生形象,认识到教育领域的好学生的形象都是虚化的,浮于表面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好学生是觉醒的学生,是明智、理性、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这类学生是真
随着患方权利意识的增强,过度维权者屡见不鲜。为规避潜在的医疗纠纷,医方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知情同意书的签字等方面,而最为重要的救死扶伤的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利益,《侵权责任法》确立了紧急救治制度。当前我国立法虽为构建紧急救治制度提供了制度基础和请求权依据,但仍存在一些缺憾,紧急救治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拟对侵权法上紧急救治制度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分为五章,论文
二战后,美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在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均等方面处于国际前列。本研究以入学率、性别平等指数、条件概率和差异系数作为测量指标,以二战后至今不同性别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不同族裔、不同类型高校及不同学科等四个方面对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随着女生入学率的不断增加而逐渐缩小,在实现性别均等后,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核心知识运动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核心知识运动对美国基础教育公平产生的作用。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核心知识运动的创始人艾瑞克·唐纳德·赫希的生平与教育著述,以及详述了核心知识运动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第二章分别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来探讨与分析美国基础教
80后新兴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1980-)历时六年,完成其处女作小说《无声告白》。小说一经出版,便被纳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家图书馆名单,同时被评为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图书。该小说还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2015年阿莱克斯奖和亚太平洋美国小说奖等,并被数十家媒体资讯平台封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揭示的当代美国文学复杂的主题:边缘化、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及个人身份等,
认知回避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认知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认知回避是导致广泛性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诸多心理障碍的跨诊断因素之一。现有研究缺乏对青少年认知回避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对认知回避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机制也关注不够。开展青少年认知回避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性掌握青少年认知回避的发展特点,还可以揭示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认知路径和机制,为干预和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提供新的途
诗人王小妮(1955-)的创作成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口语化、日常性为主要特征,质朴、纯净,兼具沉实与轻逸之美。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王小妮更像是社会浪潮的旁观者。她的诗歌相对封闭,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于边缘中展现着语言的力度。这种力度源于王小妮以平实的文字构建日常生活,对传统意象进行反叛与重塑。本文旨在联系时代语境、诗人创作历程,分析王小妮诗歌的主要特征,挖掘其形成的环境因素与深层动因。通
一、说教材《白鹅》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
林宰平是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的一位闽籍文人。他涉猎广泛,哲学、司法、书画、诗文,无一不精。林氏本人生前没有著作传世,逝世后,其哲嗣林庚将其遗作、手稿收集整理,编辑成《帖考》、《北云集》、《林宰平先生书画集》。在艺术领域,林宰平造诣颇高。在绘画方面,林氏生前曾全程参与余绍宋在京时期组织的宣南画社活动,在画社中与陈师曾、姚茫父等人友善;在书法方面,林宰平擅章草,民国中期曾与密友卓君庸、余绍宋、梁启超、罗
唐弢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文坛的杂文大家。本文以唐弢1949年前的杂文创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思维特征、说理方式与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把握唐弢杂文创作的独特性。在杂文创作思维上,唐弢杂文的思维表现出历史感与空间感。他以文章的“焦点”为基点,打破时空的界限,思维在纵向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延伸,横向的空间上拓展,呈现出纵横捭阖的状态。同时,他下笔时思维不受拘束,笔随意牵,率性而为,呈现出“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