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最细小的血管直径约4~6μm,是人体唯一可以无创观察的微血管;视网膜微血管的高分辨率成像,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适应光学技术,可校正人眼像差,将眼底成像设备的分辨率从传统的15~20μm提升至接近衍射极限。然而自适应人眼视网膜成像系统存在校正残差大、图像信噪比低、微血管焦面难以寻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对人眼波像差动态特性及视网膜微血管像面捕捉进行了研究。利用共焦小孔滤除神经纤维层的反射干扰光,将共焦小孔直径定在40~50μm,对神经纤维层反射光的滤除率可达到50%~65%。定量提出高于1D近视和远视或0.5D散光的人眼,需在头托处对人眼像差进行预补偿。利用人眼前1D视标减少视调节误差,将离焦像差稳定在0.1μm以内。在此条件下,人眼哈特曼探测器的子孔径数至少为110。人眼波像差存在150Hz(6.7ms)以上的波动,会对自适应校正造成影响,可通过延长探测曝光时间加以抑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探测和成像曝光时间均定在6ms左右,校正周期不超过62ms,可将探测校正期间的像差波动控制在λ/14以下。倾斜像差的动态变化会使长曝光视网膜图像产生模糊,需将视网膜成像曝光时间限制在6ms以内。视网膜微血管其主要分布在小凹中心1.5°附近的环围区域,轴向分布在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根据测量统计,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距离视觉细胞层的轴向长度分别是163±17μm和102±7μm。实验所用自适应成像系统在人眼视网膜的景深为36μm,可利用视标将入眼光束聚焦在视觉细胞层,以视觉细胞层为基准,通过3~4次焦面移动实现微血管像面的寻找捕捉。提出使用红外光进行像差探测和微血管寻找、黄绿光成像的自适应视网膜微血管成像系统。通过探测、照明光源的相对离焦和成像相机的预先移动,消除人眼色散对成像的影响。研究了微血管的成像机理,利用石英纤维和纸屏实验模拟了微血管成像过程。利用消偏成像的方法消除微血管前表面反射光,获得易识别的微血管图像。通过拉东变换抑制噪声、增强微血管的特征识别,可用于视网膜微血管成像焦面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