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13年在辽宁举行,广东省 U—19男子足球队将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足球甲组的比赛。在上一届全运会比赛中,该球参加男子足球乙组的比赛,并最终获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因而,作为同年龄组球队中的佼佼者,广东省U—19男子足球队的训练备战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足球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负荷的大小,训练课一般可分为大负荷训练课、中负荷训练课和小负荷训练课,其中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不仅具备了训练课的一般性特点,还具有给机体施加较强刺激、大幅提高队员身体机能水平和体能储备、全面增强队员技战术能力以及与比赛要求相吻合、接近实战等自身特点。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的质量是衡量球队竞技能力和训练水平的标尺,对比赛的影响更为深刻。本课题选取了广东省 U—19男子青年足球队的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实施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的监测指标作为研究的重点,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临场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广东队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遵守“三段式”的训练课模式,训练内容由身体素质练习和技战术练习组成,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实施符合足球训练要求。 (2)广东省 U—19男子足球队的大负荷训练课中,训练课时间、跑动距离等指标能满足比赛的需求,但技术动作总次数少、质量不高;负荷总强度较为适宜,大强度负荷的比重和时间较为合理,但由于小强度负荷的比重和时间过多,中等强度负荷的比重、时间和强度偏低,造成负荷平均强度偏低;在密度方面,课的练习密度适宜,但课的组织密度偏高、运动密度偏低。以上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负荷训练课的整体质量。 (3)在对抗部分中,负荷总量较大,负荷总强度较为适宜,但训练的对抗性程度偏低、快速跑活动方式不合理,发展队员无氧非乳酸代谢供能能力这一训练思路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突出对抗训练的实战性。 (4)从心率指标分析来看,广东队队员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承受中等强度负荷的比重、时间以及强度均与比赛有明显差异,在今后的大负荷训练课中,广东队教练员在训练强度的把握和控制上应降低小强度负荷的比重和时间,提高中等强度负荷的比重和时间,尤其要加大有氧无氧临界混合供能状态的比重和时间。从被测队员的血液指标情况来看,训练效果基本到达大负荷训练课的要求,经过一个阶段的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队员适应比赛强度的能力明显提高。 (5)营养调控应当贯穿结合球的大负荷训练课的始终,结合训练计划,针对每一个个体,实施营养调控,并及时监测,从测试的结果分析,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