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少年政治观念培育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i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民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个人理性逐步觉醒,权利意识获得了显著发展。其次,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成员的包容意识发展起来。最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西方的拜金主义,物质崇拜乃至虚无主义思潮也在一部分社会成员当中传播开来,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正确的观念是对于社会实践准确而客观的认识;它能够极大的增进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因此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政治观念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首先,青少年的政治观念正处在形成和发育时期,接受正确的政治观念对于其今后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青少年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但是政治辨别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政治信仰和政治思维方面需要加强培养和引导,提高其政治辨别能力。最后,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政治观念对于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前途具有决定性影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培育广大青少年正确的政治观念将发挥如下三个方面的功能。政治功能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功能在于,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潮背景下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公民培育功能在于,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和和坚定公民政治信仰。  政治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政治制度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以及人们所蕴含的思维特征。政治观念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着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思维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政治观念,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针对政治观念的不同领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的政治观念培养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政治观念的培养过程具有连续性。其次,政治观念的培养内容具有多样性。再次,政治观念的培养模式具有完整性。尽管我国青少年的政治观念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的看到,现阶段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这体现在, 偏重知识的传授,政治参与实践比较缺乏;偏重校园教育,轻视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政治情感的培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对于青少年的政治观念进行培育,我国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第一,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依托,社会为媒介的综合培养体系。第二,构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人文素养教育为根基,课外实践教育为辅助的教育培养模式。第三,设计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协调机制和控制机制并举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渐进式”改革开始发轫,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在改革中普遍受益,社会中最贫困阶层的收入和生活也得到了“帕累托
作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价值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激励人、提升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的
农民经济组织是在国家、政府、市场等多种力量与农户的博弈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政府与农户在农村的权利与利益关系的重构过程。西部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回流农民工日益增多,形成了农民外出与回流并存
从2008年胡锦涛主席首次与网民进行网上交流到2009年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网上交流,“网络问政”开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网络现象。2009年,广东成功举办我国首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