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作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模型,对双侧肾脏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并与病理学、尿微量白蛋白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探讨ADC值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奠定影像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应用40只大鼠制作早期糖尿病肾病模型(对照组大鼠10只,模型组大鼠30只,模型组大鼠又分为糖尿病四周组(G1)10只,糖尿病八周组(G2)10只,糖尿病十二周组(G3)10只)。模型组腹腔注射STZ,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制作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每两周测量一次血糖和体重。分别于第4周、8周及12周采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分别应用平面回波成像(FFE-EPI)及普通成像序列T1WI及T2WI对大鼠肾脏进行扫描,弥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为0 s/mm~2、130 s/mm~2、260 s/mm~2、390 s/mm~2、300 s/mm~2、500 s/mm~2、800 s/mm~2。观察肾脏形态及信号变化,并在ADC图上动态测量不同时间的ADC值。MR扫描完毕对肾脏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大鼠尿微量白蛋白(ALB)酶联免疫分析法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DC值在不同组别间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将ADC值测量结果与病理和尿微量白蛋白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两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不同时间段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血糖及体重的变化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糖:P<0.05;体重:P<0.05)。MRI检查结果,对照组9只大鼠肾实质皮质层(CO层)ADC值为(1.25×10~3±101.27)μm~2/s;外髓层外层(OS层)ADC值为(0.92×10~3±138.86)μm~2/s;外髓层内层(IS层)ADC值为(1.52×10~3±302.47)μm~2/s;内髓层(IM层)ADC值为(1.15×10~3±228.22)μm~2/s。G1组及G2组5只大鼠肾实质同对照组,G2组1只大鼠与G3组大鼠7只肾实质显示清晰四层结构,各层ADC值分别为: CO层ADC值为(1.32×10~3±161.55)μm~2/s; OS层ADC值为(1.44×10~3±304.39)μm~2/s; IS层ADC值为(1.84×103±208.82)μm~2/s; IM层ADC值为(1.14×10~3±421.61)μm~2/s。余G3组1只大鼠同对照组。各组肾实质各层ADC值CO层G2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层G3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层G3组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肾实质病理显示明显糖尿病肾病改变:肾小球肿胀、变形,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模型组与对照组两者病理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3组尿微量白蛋白量增高,其结果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及尿微量白蛋白测量结果与ADC值(CO及OS层)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为0.467)。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ADC值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及尿微量白蛋白测量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磁共振DWI成像所生成的ADC图进行ADC值测量可以观察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肾实质改变,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