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中苏关系处于良好发展时期,各种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一五计划取得可喜的成就,开始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但此时,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在国际上引起极大震动,紧接着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动乱,此后不久,苏共中央领导层发生非正常的人事变动。这些突发事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也让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威信降低。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同时也为了密切后情报局时期各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的倡议并得到苏联方面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各国共产党借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契机,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探讨有关国际共运的重大问题,以统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主张“开会解决问题”的建议被接受,最终促成了会议。毛泽东第二次访苏,除了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有关纪念活动外,主要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及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同苏联方面协商修改《莫斯科宣言》草案,为宣言的最终通过发挥了独特性作用。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倡导协商、民主的会风,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中共地位的提升,进一步深化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莫斯科宣言》是中苏妥协的结果,为中苏关系发展留下了隐患;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提出的赶超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冒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