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呼吸作用相关内容时,出现概念不能真正地理解,导致概念经常遗忘和混淆。特别是在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呼吸作用的实质方面,因为发生在人体内部和细胞内部,学生很难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去建构这些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后,出现了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知。本研究选取了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的内容,选择了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八年级120名学生半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并针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访谈,编制了四段式诊断测试问卷,然后对211名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呼吸作用的迷思概念的诊断,最后提出了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四段式诊断测试问卷的试题最初来源于对文献的研究、学生的错题积累、教师的经验积累。再编制成半开放式调查问卷并施测,收集相关数据和学生的理由项。然后经过访谈和初测,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诊断工具。本研究主要对“呼吸作用”、“人体的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运动”、“气体交换”、“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六大主题进行了学生迷思概念的诊断。四段式诊断测试问卷共12道题目,诊断出27条迷思概念。研究中发现在各大主题下学生均存在或多或少的迷思概念,比较集中在人体呼吸运动过程的理解,特别是完成吸气和呼气过程中,各结构的动态变化概念上学生的迷思概念更多。在气体交换概念和呼吸作用的实质方面也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研究对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进行了成因分析,背景知识的不足,日常经验影响,教材安排和教师策略方法的选择等,导致八年级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相关内容时容易形成迷思概念。本研究还结合了概念转变的理论,对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提出了7E模型、认知冲突、POE策略、比较教学策略和3D模型及动画辅助教学策略。希望以此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适当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