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瑗是宋代以儒学义理释《易》的开创者,其《周易口义》是儒理宗易学的代表著作。此书深受王弼《周易注》义理易学的影响,但摒弃了王弼以老庄解《易》的取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称,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而胡瑗始“阐明儒理”,所言甚是。北宋时期,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影响学术走向的“疑经辨古”思潮,这一社会学术思潮推动了经学的革新,也深刻影响了胡瑗的学术思想倾向和治学特色。他在继承王弼及孔颖达易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易学观,他提出“人更四圣”的说法,肯定周公在《周易》成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周易》上、下经和《系辞》上、下传的分篇问题,胡瑗认为“以简篇重大而划分”,而关于《周易》之名“易”,他专取“变易”一说。胡瑗释《易》主要采用四种方法,即“引儒经释《易》”、“引史事释《易》”、“引《易传》释《易》”及“引二体之象释《易》”。观《周易口义》一书,胡瑗注解《周易》一书时,引用儒家经典共计一百三十六处,包括《三礼》、《孟子》、《论语》、《尚书》、《诗经》、《孝经》等;引用史事共计七十处,包括上古尧、舜、禹史事,夏、商、周三代史事,春秋、战国史事,秦汉、隋唐史事等;引用《易传》之《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及《说卦传》分别释《周易》的卦名、卦辞、爻辞;胡瑗重视取义说,同时不废卦象。胡瑗释《易》,注重对经传义理的阐发,他不墨守成规,敢于对前人的错误观点和见解提出批评,甚至予以否定。他对《周易》文本的个别字词进行了质疑和订正,有十七处之多;他批评了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注疏》的解释及有悖儒家思想的见解,有十四处之多。胡瑗批评传统注疏、另辟新解,目的正是阐发义理、通经致用。胡瑗的易学思想极大而又直接地影响了程颐。胡瑗在易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