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长尾斑羚群体遗传结构及个体空间分布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xww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主要表现为对栖息地范围内环境资源的利用模式和活动格局,影响着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生存发展。长尾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为东北亚特有物种,在IUCN世界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级,同时被列为中国哺乳类红色名录濒危级物种。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的长尾斑羚种群栖息地处于被周边村镇隔离孤立状态,是研究隔离种群独立进化的良好对象,本研究基于非损伤性采样分子标记结合GIS技术,对栖息地内长尾斑羚的种群遗传结构及个体空间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特异性物种识别,589份野外采集粪便样品中有543份为长尾斑羚遗留,结合微卫星及性连锁基因标记,共识别出101只长尾斑羚个体,其中雌性58只,雄性43只,雌雄比为1.35∶1(x2=2.23,P>0.05)。  2)筛选出的7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36个等位基因,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4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7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4。根据采样地点划分的4个长尾斑羚亚群(大东沟亚群、正沟亚群、韭菜沟亚群、二道洼亚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均较低(亚群间FST在0.032到0.099之间),贝叶斯分析将4个亚群归为一类,表明亚群间无显著遗传结构。  3)利用识别4次以上的15只长尾斑羚个体在ArcMap10.2中计算家域。长尾斑羚平均家域面积为20.09hm2,其中雄性个体平均家域面积为22.45hm2,雌性平均家域面积18.51hm2,家域面积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x2=0.38,P=0.54)。  4)使用两种方法对长尾斑羚种群的偏性扩散进行研究,分配检验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长尾斑羚种群的总体扩散模式为偏雄扩散。基于亚群的分配检验显示二道洼亚群和韭菜沟亚群的扩散模式为偏雌扩散,这一结果表明长尾斑羚的扩散模式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雌雄个体均有扩散倾向。  5)本研究显示,虽然保护区内适宜栖息地面积有限,但长尾斑羚种群遗传多样性适中,且个体家域面积及扩散模式等未表现出与其他连续栖息地内有蹄类动物的差异,表明保护区内长尾斑羚生存资源良好。但由于保护区处于隔离孤立状态,在今后的保护管理中,应注重对种群密度的监测,适当投放食物及营养盐等,降低个体的生存压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保证种群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图像特征提取方法是计算机视图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概念。作为图像处理中的一个初期运算,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在图像自动识别,智能行走机器人的自动定位,图像拼接,图像配准等领域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应用正越来越广,现阶段FFT处理器在吞吐率和运算精度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如
图像分割技术是图像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内容,对图像的分析、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阈值分割算法在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阈值准则选取最佳阈值,是一种简单快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Web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嵌入式系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Web技术以良好
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野生动物由于在一年内要经历食物、光照和气候等因素的季节性变化而在特定的期间内进行季节性的交配产仔行为。随着这种季节性活动的进行,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殖器官,如睾丸以及附睾会发生显著的形态和/或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雄性野生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Brandt)为研究模型,通过探究睾丸和附睾季节性变化与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
为了解决总线对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满足外部设备对总线的带宽要求,Intel提出了第三代总线技术PCI Express(以下简称PCIE)。由于PCIE总线在设备互联数据交互方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