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导通模式数字控制DC-DC变换器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在临界导通模式(BCM)的DC-DC变换器具有实现小尺寸、高效率和高带宽的潜力,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通信和可再生能源等中小功率领域。由于现代开关电源设备在集成度、功耗及应用稳定性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模型改进及性能优化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从电感电流、变换器和器件的模型出发,研究了数字控制BCM变换器的模式实现、通用控制策略和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针对BCM变换器模式实现的成本及鲁棒性问题,开展了针对变换器电流内环的研究,取得了一种无需电流传感器的纹波电流模式(SRCM)的电流模式实现控制器成果。考虑电感、开关管的导通电阻和二极管的正向压降等阻性寄生参数,量化电感电流在阻性寄生参数影响下的变化过程,提出了电感电流的阻尼变化模型。以电感电流阻尼模型为基础,证明在SRCM控制下周期结束时的电感电流谷值的下降趋势,说明变换器自发收敛至BCM的特性。同时,考虑实际电感值与控制器电感值的失配,研究稳态时阻尼模型下实际电流与理想电流的相对误差,证明了SRCM控制下的BCM不受电感失配影响。进一步地,考虑瞬态时电感电流受输出电压的影响,研究了防止变换器模式偏移的控制器限定方法。转换器不仅在无电流传感器时完成BCM模式实现,而且具备耐电感失配特性。最后在Boost转换器原理样机中,设计了不同电感失配程度下的稳态及瞬态实验,验证了SRCM控制器下的电路的模式稳定性及瞬态鲁棒性。针对BCM变换器在线性控制下多种瞬态响应不能同时优化的问题,开展了针对电压外环控制器的线性控制器的研究,取得了一种基于线性叠加补偿原理的通用控制策略成果。以针对输入电压、参考电压及负载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基础,考虑数字控制中的采样及计算延迟效应对系统建模产生的影响,得到了变换器精确的闭环小信号模型。该模型的幅频响应与电路模型的高度匹配,验证了以该闭环小信号模型作为参考设计的有效性。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将各个补偿器的结果求和作为参考电流,然后由SRCM控制器调制主开关管的开关时间。为了消除因为补偿器中积分项可能导致的发散问题,对补偿环路做出修正,以适合控制器的数字化实现。最后,该策略不仅能够同时优化瞬态过程,而且提供了一种直接依据闭环传递函数特性的补偿器设计方法。最后,针对BCM变换器软开关实现时电流过零点精度问题,开展了针对非线性电容参与的谐振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取得了可以计算精确软开关时间的分段等效电容模型成果。在软开关实现过程中,参与谐振过程的电容随电压变化呈现强烈的非线性特性。研究电容随电压变化的影响,将电容以变化程度为依据分段线性化,提出了分段等效电容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研究BCM变换器软开关过程中的分段谐振方程组。依据谐振方程组及变换器实际特性,分析电感电流从负到正的过零点。该电流过零点对应BCM变换器的软开关时刻,由此获得了精确的软开关时间。与传统的恒定值等效模型相比,基于分段等效电容模型的软开关时间能够更好地解决软开关偏移问题。最后,在基于Ga 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和Si C二极管的Boost变换器原理样机中,验证了基于分段等效电容模型理论软开关时间的准确性,提升了变换器整体效率,并实现了200W输出功率水平下99.15%的峰值效率。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受大脑工作机制启发建立具有人类水平的类脑智能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借鉴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建立存算一体的神经网络以实现具有学习、记忆及产生情感等能力的类脑智能是必要的。然而当前有关类脑智能的诸多研究并未基于神经元、突触等基本单元构建存算一体的类脑信息处理架构,导致无法执行分层和并行的信息处理,不能有效解决冯·诺依曼瓶颈,且由于过多地简化了大脑的相关工作机制,使得所实现的功能不
电磁成形是基于脉冲电磁力实现金属工件塑性形变的高速成形技术,具有可提高材料成形极限、抑制工件回弹和起皱等优点,是目前提升铝合金等轻质金属构件性能及制造水平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然而,电磁成形过程涉及电磁、热、力等多物理场耦合,导致工件变形受到高速、高温和大电流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宏微观变形行为较准静态以及其他高速成形更为复杂,相关的材料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尚未被有效揭示,限制了该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和工业化
储能材料结构中的无序特性对其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由于缺乏合适的表征手段,对储能材料的无序特性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全散射(total scattering)和原子对分布函数(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PDF)分析技术,表征了电极材料中的无序结构,构建了材料的无序结构模型,探究了结构无序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情感是一个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决策活动和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紧密相关。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情感识别在涉及智能人机交互等相关应用场景中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开展情感识别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语音和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两种承载情感信息的方式。并且,通过语音和表情识别情感还具备数据获取方便和非侵入性的优势。当前情感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有:(1)情感信息难以有效表
随着Si基CMOS工艺尺寸进入5nm工艺节点,尺寸的进一步缩小面临着短沟道效应、量子遂穿效应、大量悬挂键成为复合中心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材料作为FET的沟道层。MoS2是一种禁带宽度合适、厚度可减薄至0.65nm、表面无悬挂键、可免除短沟道效应以及电子在层内运动不存在隧穿效应的优良二维材料,作为Si沟道的替代候选材料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研究。但当前MoS2FETs的研究遇到两大难题:实验的电性能(如
锌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膳食结构不合理或某些疾病状态可导致锌缺乏症。据估计,全球超过20亿人处于缺锌状态。锌参与构成300多种蛋白质,是多种酶的催化因子,并调节DNA损伤修复、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重要生物过程,涉及机体抗氧化及免疫系统调控。因此,体内锌稳态失衡可导致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不良健康结局。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造成了严重
纳米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兼具优良的强度和塑性,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比于Ti B2、Al2O3等其他陶瓷颗粒,SiC陶瓷颗粒具有更小的相对密度、更低的热膨胀系数、更高的导热系数和更高的弹性模量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增强相。在众多nano-SiCP/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液态铸造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易于成型且成本较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采用液态外加颗粒及铸造法
场景分割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基础且富有挑战的问题,其目的是给场景图像上每个像素赋予一个类别标签。因此,场景分割既需要精确定位中每个像素的位置,又需要准确识别出每个像素所属类别,其丰富的场景解析能力使得它在场景理解、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增强现实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得益于深度卷积网络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全卷积网络算法逐渐成为场景分割领域的主流算法。但是,现有算法忽略了不同特征差异,混淆不同特征
第一部分载甲氨蝶呤可溶性微针贴片的制备和基本性能表征背景:甲氨蝶呤(MTX)是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一线药物之一,然而系统给药引起的许多副作用明显限制其临床应用。与传统给药途径相比,经皮药物递送具有许多优势,但目前的透皮促渗技术尚未达到理想效果。载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在扎入皮肤溶解的同时释放药物,这对银屑病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更佳的MTX给药方式。目的:制备载MTX可溶性微针贴片,并对其各项基本性能进行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