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又使全球流动性状况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股市泡沫的破灭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逐渐丧失,市场上出现了短暂的流动性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各国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又为国际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如今距离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各国经济也逐渐开始复苏,人们对市场的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目前我国又出现了一系列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在这时候对流动性过剩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我国货币流动性的实际状况,并且能够为新形势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首先,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超额货币供给作为测度我国流动性过剩状况的指标。然后,通过建立我国居民均衡货币需求模型估计出2006-2010年的均衡货币需求量,将其与实际M2对比之后发现我国这几年确实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接着,通过考察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本文定性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此后,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产生根源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失衡导致的金融机构存贷差虽然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但它的作用时间只有两年左右;相比之下,由国际流动性输入和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失衡引起的外汇占款增加对流动性过剩的作用时间更长,并且其影响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最后,本文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得出了几点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