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潮(学运)牵涉到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多个层面。1947年国立中正大学遭遇了空前的教育危机,进而引发学潮。此后,为挽救教育危机的“护校运动大会”组织随即成立。在该组织的领导下,学生展开罢课、请愿、交涉等活动,要求撤换校长,且曾一度拟晋京请愿,由此引发了地方政府的干涉。本次学潮历时三月有余,直至当值校长辞职才渐告平息。本文选取1947年国立中正大学“护校运动”(学潮)为个案,拟将视角放在一所偏居中部地区的国立高校,围绕学潮本身所具有的要素展开论述,进行实证研究,冀希探讨战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若干问题。“学潮是学校内部的风潮,其所反映的是教育问题。”因此,笔者始终无法回避学潮发生时学校内部情形如何,具体包括人(学生、教员、校长)、事(实际运作、员生相处等)、物(建筑、图书、实验仪器等设备)。为便于篇章布局和叙述,笔者以办学条件、学生群体、学校行政为视角,外加以学校发展状况作背景交待,来探讨其内部情形。研究发现,其时中正大学已深处教育危机之中,办学基础薄弱,应变能力不足,师资缺乏,图书、实验仪器等设备阙如;员生生活苦闷,学生思想渐变,学生组织活跃;校政不如人意,校长遭人误解。简言之,时运不济,无力自救,学潮爆发主、客观条件均已具备。本次学潮历时三月有余,但堪称为“运动”的仅是,2月28日二三百名学生攻讦萧蘧校长,以及5月21日游行学生与预先设伏于中正桥头的宪警、保安发生暴力冲突,其余均为在护校会组织的领导下所开展的罢课、“反调处”等活动。通过史实梳理,不难发现本次学潮是动机单纯,学生自发参与,受国内学潮潮流影响,为挽救教育危机的一次校内风潮。与学潮的性质、演变进程遥相呼应的是政府的应对策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介入。由于多种因素使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耆绅等在学潮的不同阶段共同演绎了主导角色换位、中央与地方存有歧异以及所起效用大小不一等片断。从微观层面考察地方政府对本次学潮的调处,可以发现其“党团参政”的政治格局及其内部情形、运作机制。如果从较“长时段”去考察本次学潮,依然有所收获,即其对中正大学的走向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换言之,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它的副作用,导致身兼政客、学者双重身份的林一民校长赴任及政党的介入,由此决定下一阶段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