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与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的易感因素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马鞍山市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及其伤害监测间隔时限;分析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发生的易感因素,为伤害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马鞍山市12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及1所大学非毕业班共计5 1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各幼儿园和学校由教师、校医或健康信息员每天主动收集学生伤害事件信息,校外发生的伤害由家长或学生主动报告。监测时间2007年1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持续1年。在监测开始,将监测对象分成3组,第1组每间隔3个月进行1次伤害事件回顾性调查(其中,幼儿园和四年级以下学生的伤害事件信息由家长填写,一年共调查4次);第2组每间隔6个月进行1次伤害回顾性调查(一年共调查2次);第3组第12个月回顾性调查过去1年内伤害事件发生情况。描述监测对象的伤害事件发生率、时间分布特征、受伤部位、严重程度、伤害处置方式和失能情况等。比较回顾性调查与主动监测两种方式获得的伤害事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对10所幼儿园1 442名非毕业班的学龄前儿童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和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进行气质特征和行为问题的评定,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对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评定,分析其与随后1年伤害事件的统计学关联。结果总伤害事件年发生率为74.2%,男生发生率(78.6%)高于女生(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1);学龄前儿童组(3~6岁)、小学组(7~12岁)、初中组(13~15岁)、高中组(16~18岁)和大学组(19~22岁)的伤害事件年发生率分别为80.8%、68.9%、47.3%、64.0%和38.0%,年发生率在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4,P<0.01)。4 523名儿童青少年,全年共发生伤害事件6 350人次,其中984人次(15.5%)的伤害事件不需处置、4 929人次(77.6%)的伤害事件需老师或家人作简单处置、421人次(7.6%)的伤害事件需门诊处置、16人次(0.3%)的伤害事件需住院治疗。不需处置的伤害事件失能率为0;简单处置伤害事件的缺课率为0.9%、活动限制率为1.3%、卧床休息率为0.4%;门诊处置伤害事件的缺课率为43.9%、活动限制率为76.5%、卧床休息率为22.8%;住院治疗伤害事件的失能率为100%。男生伤害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跌倒/坠落(46.4%)、擦伤/划伤(18.7%)、刀割伤(9.8%)、挤压伤(7.0%)、其他类型伤害(7.4%)和烧烫伤(6.0%);女生依次为跌倒/坠落(43.9%)、擦伤/划伤(19.5%)、刀割伤(10.0%)、烧烫伤(6.0%)、挤压伤(7.1%)、其他类型伤害(5.3%),学校和家中是最容易发生伤害的场所,7月和8月是伤害发生的高峰时期,一天中下午和上午比其他时段更容易发生伤害,伤害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手指或脚趾。采用1996年王声湧提出的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伤害年发生率为66.1%,共发生伤害5 366人次,占报告伤害事件的84.5%;采用2004年修订的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伤害年发生率为8.0%,共发生伤害503人次,占报告伤害事件的7.9%;采用本研究提出的“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伤害年发生率为10.2%,共发生伤害623人次,占报告伤害事件的9.8%。第1组回顾性报告(间隔3个月1次)伤害事件年发生率为51.8%,监测资料为52.0%;两种资料比较,中、重度伤害事件次数一致,回顾性报告轻度伤害事件减少2人次,微小伤害事件减少17人次。第2组回顾性报告(间隔6个月1次)伤害事件年发生率为56.5%,监测资料为56.8%;两种资料比较,中、重度伤害事件次数一致,回顾性报告轻度伤害事件减少17人次,微小伤害事件减少41人次;这些微小伤害,对受伤者未导致明显失能表现。第3组回顾性报告(12个月的回忆期限)伤害事件年发生率为46.8%,监测资料为55.6%;两种资料比较,重度伤害事件次数一致,回顾性报告中度伤害事件漏报4人次,轻度伤害事件漏报136人次,微小伤害事件漏报365人次,低估了伤害的发生风险,以3~6岁组和轻度及微小伤害减低更为显著。有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学习问题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多发伤害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行为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性χ2检验表明,随着学龄前儿童的活动水平、趋避性水平的等级逐步增高,儿童1次、2次及3次以上伤害事件的发生率均随之增高(P<0.05);随着敏感性水平的逐步增高,儿童1次、2次及3次以上的伤害事件发生率均随之降低(P<0.05)。监护人有抑郁症状的儿童的多发伤害事件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性格外向、行为问题中的心身障碍和冲动-多动、气质维度中的趋避性高和活动水平高、母亲白天轮班及经常上夜班是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的危险因素;气质维度中的高敏感性和高注意分散度及日常睡眠规律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因受伤休课/休息或活动受限半天,或/和因受伤到医疗机构诊治”可作为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伤害监测间隔时限以6个月为宜。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父母对儿童的看管是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保健工作者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伤害易感因素的识别。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互联网上裸聊现象的危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已逐渐呈现,随着网络影响的不断扩大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这一现象。然而,我国没有关于裸聊问题的详细法律规定,甚至在法
研究目的可吸入颗粒物作为目前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WHO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可造成至少80
目的:研究硫辛酸与低聚糖对机体氧化还原状态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为深入认识肠道氧化还原状态对营养性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利用小鼠肠道全菌
目的:探究血站采供血工作中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方法:入选8例血站工作人员,随机双盲导入,各4例,观察组给予护理质量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比较管理前后两组各项指标。结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新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条件的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势激烈,国有商业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使以城市金融为主的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面临着严峻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形势伴随着新旧矛盾的冲击与碰撞,愈发变得错综复杂,农民上访行为也随之呈现明显差异化。总体来说,农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