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尧姆·德·马肖是西方中世纪时期的重要作曲家、14世纪法国“新艺术”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他的世俗歌曲创作开创了西方世俗音乐的先河,使世俗音乐首次载入了西方音乐史册。本文主要以马肖的8首复调维勒莱音乐分析为中心。首先在绪论部分概述了西方国家音乐学者对马肖音乐的研究的背景、现状和主要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在第一章,为了更好地理清马肖世俗音乐风格的由来,文章先考察了维勒莱这种体裁形式的渊源、在早期的发展状况、主要代表作曲家的创作特征、马肖的维勒莱创作对13世纪法国音乐技法的继承,为马肖的维勒莱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语境。在本章的最后,介绍了马肖的生平、音乐风格特征、以及他的音乐在法国“新艺术”时期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第二到第四章是全文的重心。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和研究马肖复调维勒莱的音乐特征,本文从8首维勒莱的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入手,按照维勒莱的表现主题“宫廷之恋”的过程:渴望爱情-遭到拒绝-获得爱情,将8首维勒莱分成三组,每组列为一章:第二章分析第23、24、26首维勒莱,第三章分析第28、29、30首,第四章包括最后两首维勒莱(第31、32首)。由于维勒莱的篇幅短小,每首长度均在25-45小节之间,而且每一首由于诗歌内容的差异,在音乐上也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运用歌词分析、旋律、节奏、和声、终止式以及调式调性的分析方法,详细地分析了每一首维勒莱的歌词和音乐特点。第四章的最后一节论述了马肖对后来作曲家的影响,探究了维勒莱这种体裁形式在马肖之后的发展状况、风格演变。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通过对马肖8首维勒莱的分析,得出马肖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歌曲多用下行旋律线条,旋律音域多在12度左右,在晚期的歌曲中多用带有装饰音的花唱旋律,旋律布局基本上接近近代音乐中常用的“黄金分割比例”;在节奏上,马肖多用符点音符、切分音符以及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和声上,马肖多以八度、四度、五度、三度和六度进行为主,偶尔使用小二度、大七度和增四度音程,在三声部的歌曲中有时还出现了三和弦的轮廓,这些特征都是14世纪“新艺术”音乐风格的表征;在音乐发展手法上,马肖使用了动机发展手法,用特型音型、节奏型及其变形作为统一全曲的手段,这在中世纪音乐技法中是十分罕见的;在他的个别歌曲中运用了转换调式的手法作为音乐段落对比的手段;另外,马肖还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终止式“直接进行”,这是区别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风格的要素之一。马肖作为诗人-音乐家,从诗歌体裁——三种固定形式中发展出与此相对应的音乐体裁,并运用各种音乐手段来使音乐和诗歌形象达到统一,体现了14世纪人文主义精神在音乐中的萌芽。马肖是中世纪坚持用复调技法创作世俗音乐的第一人,他将维勒莱这种最初的单声部音乐形式发展成为高超的复调对位和高水平的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音乐。这是马肖对西方音乐史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