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分析229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转归等资料,阐明早发型及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特点,以期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新生儿内科病房收治的229例败血症患儿,按起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sepsis,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并发症及转归。 结果: EOS组68例(29.69%),以体重正常的足月儿多见(51.4%),LOS组161例(70.3%),以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多见(88.1%)。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生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留置PICC(>5d)、生后静脉营养(>3d)等5个指标与败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EOS组发热多见,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LOS组呼吸暂停和腹胀多见易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两组患儿血小板、降钙素原(PCT)等实验室检测指标上无差异,C-反应蛋白(CRP)联合PCT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更高。EOS以G+菌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更为常见占26.5%,LOS主要以G-为主,主要病原为肺炎克雷伯杆菌86例(53.4%),EOS死亡率为7.4%明显高于LOS(2.5%)。 结论: 败血症患儿因其发病时间不同,在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及转归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足月儿常发生EOS,而早产儿发生LOS较常见;产前发热是EOS的高危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生后静脉营养、机械通气、PICC是LOS高危因素;两组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主要并发症为NEC和化脓性脑膜炎,EOS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诊断,对降低败血症患儿的死亡率具有极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