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失眠症患者的一般情况、情绪、行为特征、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特征、A型行为类型及应对方式对失眠症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应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心理测验综合软件系统成人心理测验系统5.0版中的A型行为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症患者进行测评。所有入组患者符合CCMD-3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结果。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其中男71人,女169人,共240人,年龄21岁-84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包括初中),按照病程分为急性失眠、亚急性失眠、慢性失眠三组,每组各80人。临床资料收集完毕后,使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以描述性分析方法计算其频数及构成;计量资料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水准α取0.05。结果:1.三组失眠症患者A型行为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1,失眠与A型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2.失眠症病程越长,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越高。3.三组失眠症患者应对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37,P=0.03,总的来讲更多应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其中慢性所占比例更多。4.失眠症患者的行为类型、应对方式与情绪具有相关性。结论:1.失眠症患者具有比较相似的行为类型,他们更多的表现为A型行为类型。2.失眠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症状,且失眠的病程越长,其焦虑、抑郁的症状越重。3.失眠症患者具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使得失眠症患者在遇到问题是更多的应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很少使用解决问题、合理化及求助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