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一线的教师们展开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行为最密集和最关键的场所。传统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往往受到主客二元理论的影响,限制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本研究则立足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探讨师生课堂沟通,寻找突破师生课堂沟通困境的出路。本文首先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阐释,其次探讨师生课堂沟通的现实困境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然后指出何如运用主体间性理论走出师生课堂沟通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课堂沟通重构的准则和策略。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课堂观察法两种教育研究方法,探讨了以下四个主要问题:一是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课堂沟通的理论探索,界定了主体间性、师生、课堂、沟通、师生课堂沟通等核心概念,综合分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关于主体间性的理论主张,总结归纳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了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师生课堂沟通的必要性和适切性,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通过课堂观察并结合案例分析,探析师生课堂沟通的现实困境:师生课堂沟通不平等、师生课堂沟通形式单一、师生课堂沟通与“生活世界”分隔;三是以主体间性为理论依据,分析影响师生课堂沟通顺利展开的主体间性因素:师生在课堂沟通观方面的思想固化、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偏差、以及课堂沟通中环境因素对师生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四是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出了师生课堂沟通的三项基本准则:实现平等对话、回归“生活世界”和走向互识理解,并提出了三项具体策略,分别在教育观念方面、情感沟通方面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实现转变,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沟通、有效沟通,最终构建真正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