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长江、珠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或流经地。剧烈的土壤侵蚀造成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和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是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的重要指标,而当前对云南省K值计算研究不足,严重制约着区域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实施。本研究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开展野外补充采样及室内测试分析,构建并更新土壤属性数据库,绘制云南省K值空间分异图,进而分析K值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判识关键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省 K 值变化在 0.0004~0.0169[t·hm2·h/(hm2·MJ·mm)]间,平均为0.0065[t·hm2·h/(hm2·MJ·mm)],其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表明计算结果可信度较高。其空间分异特征为滇中地区最高,滇西北最低,从西向东随着经度的增加,K值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省19个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可蚀性最高,其K值为0.0125[t·hm2·h/(hm2·MJ·mm)],高山寒漠土最低,为 0.0004[t·hm2·h/(hm2·MJ·mm)]。云南省分布面积最广的红壤,其K值为0.0069[t·hm2·h/(hm2·MJ·mm)]。不同土地利用K值呈现农地>草地>林地的趋势。海拔上,K值最高值出现在2000-3000m间,随坡度的增加K值总体呈现降低趋势。(2)K值与多年平均气温和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坡度、土地利用、海拔和纬度等6个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类型单因子能够解释49.03%的K值变化量,其次是海拔(2.46%)和多年平均气温(2.28%)。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简称RDA)结果显示:土壤类型对K值的解释量最大。表明土壤类型、海拔和多年平均气温是影响云南省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的主控因子。土壤类型是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时间等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含了多种环境影响因子,因此,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最为重要。(3)本研究结果表明,同种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间,降雨量和气温的变化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对滇中及以南地区的农地影响最大。年平均降雨量的减少以及气温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土壤可蚀性升高,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潜在危害性。本研究通过计算云南省各土壤类型K值,构建K值数据库,明晰K值空间分异特征,判识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结果可为云南省土壤侵蚀模数的定量估算提供数据支撑,为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