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ck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骨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况,动态测量骨科患者住院期间不同住院日直接护理工时和间接护理工时,计算不同护理等级患者平均护理工时,明确不同护理等级下护理服务项目及最低执行人员资质,构建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为临床护理人力配置和护士分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了解目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构建骨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理论模型。(2)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及云南省2家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况;使用护理信息采集与管理微信小程序动态测量患者住院期间不同住院日护理项目及直接护理工时和骨科病区间接护理工时,计算不同护理等级患者平均护理工时。(3)以现场调查实际测得的护理服务项目为基础,采用专家函询法确定不同护理等级患者护理服务项目及最低护理人员执行资质,结合护理工时测量结果,计算不同护理等级患者所需的不同资质护理人员工时的比值,得出不同护理等级患者所需的不同资质护理人员比例。(4)以骨科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平均护理工时及不同护理等级患者所需的不同资质护理人员配比为基础,引用人力配置公式,建立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护理人力分层配置模型。[结果](1)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护理人力配置现况:护士队伍整体呈年轻化、低职称、低工作经验、缺乏高学历护理人才特征。35岁及以下的护士占据半数以上,为68%。护理人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护士及护师数量占总人数的68%。工作时间小于5年的护士达40%。本科学历的护士达96%,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护理人才明显空缺。(2)骨科不同护理等级患者护理工时测量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两家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78例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工时,累计住院日756天。其中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患者平均每天的直接护理工时依次为118.87mins、76.69mins、44.77mins、28.82mins,各等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间接护理工时测量结果:文书处理占间接护理总工时的近一半时间,为43.09%。骨科患者每日人均间接护理工时约为42.72mins。(3)患者不同等级下护理项目及最低执行人员资质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23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9、0.884,最终确定了特级护理项目102项、一级护理项目102项、二级护理项目91项、三级护理项目76项,以及这些护理服务项目的最低护理人员执行资质。(4)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护理人力配置模型:每日应配置护理人员总数为:(A ×118.87+B×76.69+C×44.77+D× 28.82+N×42.72)/480×1.23×1.5,每日主管护师应配置人数为:每日护理人员总数× (34.12%A+10.13%B+2.79%C)/N每日护师应配置的人数为:每日护理人员总数×(20.85%A+26.52%+9.34%C+9.86%D)/N每日护士应配置的人数为:每日护理人员总数×(44.01%A+59.86%B+78.89%C+80.29%D)/N每日助理护士应配置的人数为:每日护理人员总数×(0.65%A+3%B+8.07%C+9.42%D)/N每日护工应配置的人数为:每日护理人员总数×(0.37%A+0.49%B+0.91%C+0.43%D)/N其中,A、B、C、D、N依次为特级护理患者数、一级护理患者数、二级护理患者数、三级护理患者数、患者总数。[结论](1)骨科不同护理等级患者及不同住院日患者的直接护理工时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不同病情、不同住院日等因素成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需关注的重要内容。(2)本研究通过专家函询确定了患者不同护理等级下护理服务项目及最低护理人员执行资质,护理服务包含5个维度102个项目,涵盖全面、具体、具有专科特色,为临床护理管理者进行人力分层管理,护理人员实施精准护理提供指导借鉴。(3)基于护理工作量测算和骨科患者护理等级评估,结合专家函询法初步建立的三级甲等中医院骨科护理人力配置模型,可为护理管理者进行动态分层护理人力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观察三踝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基于中医骨伤科治伤正骨中的“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研发和改良的智能化下肢康复仪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后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患者早期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和早期进行常规术后康复锻炼后的疗效,发掘智能化下肢康复仪在三踝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收治住院,行踝关节骨折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于第3位,死亡率更是高居于第2位[1],也是占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日益趋于西方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在,它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2]。研究目的:研究建立在结肠腺瘤
目的:本研究聚焦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西妥昔单抗加FOLFIRI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健脾化瘀方,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观察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肿瘤客观疗效、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疗效积分、KP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初步分析健脾化瘀方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当中的优势。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及江苏省肿瘤医院的Ⅳ期结直肠
目的:探索中医体质分布与抽动障碍之间的关系,将“辨体施针”针法用于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提供临床治疗抽动障碍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和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抽动障碍患儿100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并作分析;结合100例样本调查,选择临床最常见的3种偏颇体质纳入临床治疗,纳入量为40例,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基础治疗+“辨
近期以来,在电子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行业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人们渐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物领域,将当代高新科技与传统建筑工艺结合起来的形势下,“楼宇智能化”的概念便应运而生。针对建筑物,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就应实现现场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内部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目标,在计算机技术的促进作用下,楼宇智能化系统便得以普及应用,便迅猛发展。在当代城市建筑中,机电设备繁多、建筑面积大
目的:本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整理、总结、提炼刘沈林教授治疗食管癌的学术思想核心,归纳其治疗食管癌的辨证体系、用药特征、药证相关性及诊疗规律等,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2006年9月-2020年9月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刘沈林教授辨治食管癌的临床医案,共95位病人833诊次。将所有就诊资料逐项录入EXCEL,根据具体的数据挖掘需求,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库
目的:1.探讨方剂分类的源流特点,为方剂研究提供参考。2.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的相似系数,比较其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程度,以期为方剂类方研究提供参考和新思路。3.通过收集含有“麻黄”“杏仁”的方并计算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以期挖掘潜在的三拗汤类方。方法:1.收集整理中医古籍资料,梳理各时
目的:通过观察精灵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气阴两虚、痰热瘀阻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流变、炎症因子、血管形态功能等变化,对精灵颗粒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探究精灵颗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对照组予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精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急速发展及智能电能表的需求不断扩大,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在各省级计量中心广泛使用。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在提高检定产量的同时其运行质量的监控是当前业内关注的重点。本课题旨在研究一种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质量监控方法,实现自动化检定流线运行质量的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监控,降低质量监控人工工作量,并提高质量监控的质量。作者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并结合对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的工作
目的:探索通督调神针法改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安全性,同时通过观察血清皮质醇(CORT)的含量,探索通督调神针法改善失眠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0例,按1:1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组分别20例。保证两组患者继续当前内分泌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予通督调神针法针刺治疗,头面部选取百会、神庭、印堂,上肢选取神门双侧,下肢选取三阴交双侧,留针30分钟,每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