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氮素平衡及氮素转化主要微生物群落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8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平衡状态,其中土壤微生物是养分元素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在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试验以2002年建立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日光温室有机、无公害与常规蔬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系统地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氮素动态和平衡,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介导氮素形态转化的固氮细菌、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和反硝化细菌的丰度动态,并首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学方法追踪固氮细菌、AOB和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有机模式改变了土壤剖面无机氮的空间分布格局,提高了氮素的供应和维持能力。具体表现为:0-100cm 土层硝态氮(NO3--N)累积量占0-200 cm 土层NO3--N累积量的比例比无公害和常规模式分别提高了 3.4%和12.4%,100-200 cm 土层的比例分别降低了 3.4%和12.4%;0-100 cm 土层铵态氮(NH4+-N)累积量占0-200 cm 土层NH4+-N累积量的比例比无公害和常规模式分别提高了 9.7%和7.7%,100-200 cm 土层的比例分别降低了 9.7%和7.7%;0-20 cm 土层平均全氮(TN)含量比无公害和常规模式分别高43.9%和96.8%。有机模式减轻了环境的面源污染:0-100 cm 土层淋溶水TN累积量分别比无公害和常规模式降低2.9%和30.8%,NO3--N累积量分别降低8.0%和43.5%,NH4+-N累积量分别降低18.2%和42.7%;氧化亚氮(N2O)累积排放量比无公害和常规模式分别降低29.1%和35.3%。此外,有机模式中的蔬菜产量比无公害和常规模式分别提高15.5%和22.5%,蔬菜氮吸收量分别提高6.7%和16.3%,氮素盈余比常规模式降低了 12.4%。2、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有机模式显著提高了细菌(16S rRNA基因)、AOA(amoA基因)的丰度(p<0.05),对固氮细菌(nifH基因)和反硝化细菌(nirS,nosZ基因)丰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抑制了 AOB(amoA基因)的丰度(p<0.05)。介导氮形态转化微生物的丰度的变化显示有机模式或提高了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固氮和反硝化作用,而抑制了氨氧化作用。3、宏基因组学分析显示:长期有机种植对土壤细菌、AOB和反硝化细菌的种群组成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有机模式下AOB的均匀度增加,适应有机质丰富环境的Nitrosomonas种群丰度显著提高。与反硝化细菌种群相比,有机体系下AOB种群结构在19次取样期中均显著区别于其他生产体系,能够稳定地指示种植模式的影响。有机模式中nirK型、nirS型和nosZ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组成与常规模式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均在大部分取样期(12-13/19)形成不同的分支,且多样性增加,表明有机模式选择性地丰富了反硝化细菌类群。进一步通过PLSPM模型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和氮转化主要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以及土壤肥力和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种植模式不仅直接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也能够通过提高固氮细菌的丰度和调控AOB的种群结构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总之,本研究揭示了长期有机蔬菜种植对土壤肥力、氮素淋失、土壤界面氮素平衡和氮素形态转化主要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和潜在的调控机制。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食蟹猴为动物模型,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从生殖和内分泌功能方面对新型Cry1Ac/Cry1Ab抗虫基因修饰水稻“华恢1号”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选取3~5岁,体重3~5kg的食蟹猴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分别用常规料,常规料+血清白蛋白,常规料+Bt蛋白,20%亲本大米,20%转基因大米,60%亲本大米和60%转基因大米喂养食蟹猴,并分别在饲喂-1天、30天、
软凝胶类颗粒乳化剂具有优异的乳化效率和乳化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软凝胶颗粒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机制尚不明确,且目前无食品级凝胶颗粒乳化剂产品。本研究以酪蛋白为原料,实现了不同直径、硬度和ζ-电势的酪蛋白凝胶颗粒的可控制备,并从界面吸附能力、界面排布和界面膜强度等方面阐明了酪蛋白凝胶颗粒的乳化稳定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节酪蛋白分子间氨基的交联度,实现了酪蛋白凝胶颗粒硬度的调控,评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反应是一种花柱与花粉间的特异性识别反应,贯穿于整个花柱对花粉的拒斥过程中。正常生长的花粉管微丝细胞骨架处于动态的装配状态,其装配包括微丝骨架的切割、解聚、聚合、加帽、成束等作用,这些不同的装配方式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其中,微丝的切割作用可为花粉管提供大量的游离的且有活性的微丝小片段,这为微丝的聚合、加帽、成束等作用提供基础。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多种胞外刺激都会导致细胞骨架的迅速的
目前,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前期已经证明,酪蛋白糖巨肽木瓜蛋白酶水解物(Casein glycomacropeptide hydrolysates obtained by papain,GHP)具有较酪蛋白糖巨肽本身更强的抗氧化与抗炎活性,然而,关于GHP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HepG2肝细胞和C57BL/6
哺乳动物脂肪细胞可以分成白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其中白色脂肪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过剩能量,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可以通过非颤抖性产热作用将能量转化成热量。有研究表明,下丘脑促进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3-AR受体激活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细胞产生热量。褐色脂肪细胞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产生热量的机制已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生长直接吸收利用的主要氮素形态,但是土壤中90%以上的氮素以有机态存在,其中氨基酸是土壤中主要的小分子有机含氮化合物,占土壤全氮的15-60%。氨基酸作为氮素营养能被植物根系吸收,也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Walch-Liu等曾发现,50μM的L-谷氨酸(L-Glu,简写Glu)即可强烈抑制拟南芥C24幼苗的主根生长并激发较多的侧根发育,故而推测Glu可能像在动
肌球蛋白是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蛋白质,肌球蛋白凝胶的特性决定了肉制品持水性、硬度及黏弹性。肌球蛋白在温度等外界条件影响下,蛋白聚集状态、结构等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最终凝胶特性,但是热诱导凝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以猪通脊肉为实验原料,建立了猪肉肌球蛋白有效解离的方法,研究了肌球蛋白在不同Na+、Ca2+及pH值条件下的热聚集行为,探究了肌球蛋白在不同Na+、Ca2+及pH值条件下热诱导凝胶的形成机
生物被膜是多数细菌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有助于菌体抵抗外界环境胁迫,其形成与发展常受到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调控。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病原菌,涉及益生菌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类植物乳杆菌L-ZS9分离自发酵肉制品,产Ⅱb类细菌素,对结直肠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益生菌及发酵剂的潜力。本研究以L-ZS9菌株为材料,在分析其生物被膜生理优势、影响因素及具有LuxS
Small RNAs 中的 microRNAs(miRNAs)和 trans-acting siRNAs(tasiRNAs)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高通量测序产生了大量的small RNAs序列,而采用转基因方法表达人工miRNAs(artificial miRNAs,amiRNAs)来研究miRNAs的功能费时费力。本研究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
小麦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产安全。实践证明,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育抗病品种,而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是寻找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小麦穗部蜡质作为小麦与外界接触的最外层物质,能保护小麦免受紫外线和害虫的伤害,有研究证明蜡质与小麦的抗旱性有重要关系,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野生二粒小麦含有丰富的抗病资源和较多的变异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