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类植物乳杆菌L-ZS9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被膜是多数细菌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有助于菌体抵抗外界环境胁迫,其形成与发展常受到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调控。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病原菌,涉及益生菌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类植物乳杆菌L-ZS9分离自发酵肉制品,产Ⅱb类细菌素,对结直肠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益生菌及发酵剂的潜力。本研究以L-ZS9菌株为材料,在分析其生物被膜生理优势、影响因素及具有LuxS/AI-2 QS系统前提下,重点通过组学技术及基因工程手段就LuxS/AI-2 QS系统调控其生物被膜形成的途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具体开展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果如下:类植物乳杆菌L-ZS9被膜态比浮游态具有更强耐热、耐酸和耐胆盐能力;低pH、胆盐、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其生物被膜具有抑制或破坏作用;信号分子AI-2对其生物被膜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缓解胃、胰蛋白酶对初始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还可缓解二者对已形成被膜的破坏作用,初步说明L-ZS9的被膜形成和发展受到AI-2的调节。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L-ZS9具有合成AI-2的关键基因luxS,且AI-2的合成通路完整,同时不具有SAH水解酶编码基因sahH,说明L-ZS9 SAH代谢通路唯一,具有合成AI-2的分子基础;报告菌株发光检测试验表明,L-ZS9具有合成和分泌AI-2的能力,且被膜态菌株可产生更高浓度的AI-2,说明L-ZS9的被膜形成与信号分子AI-2具有相关性。AI-2活性抑制试验表明,D-核糖具有抑制L-ZS9AI-2活性的能力,可抑制该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双向电泳蛋白组学鉴定出27个蛋白受到D-核糖的调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核糖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转录翻译及糖代谢产能途径来对菌株进行全局性调控,进而调节被膜形成。qRT-PCR试验表明,外源AI-2影响基因tuf、fba、gap、rpoN、pgm、rib、nfo的表达,与D-核糖的作用正好相反。以上结果相互印证了二者对菌株L-ZS9被膜形成的影响。过表达luxS基因可促进菌株L-ZS9AI-2的合成,且增强L-ZS9的被膜形成能力;RNA-seq鉴定出luxS-pMG76e-L-ZS9中有35个基因发生2倍以上差异表达,iTRAQ鉴定发现有35个蛋白发生≥1.2或≤0.83的差异表达;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uxS基因过表达主要影响转运及膜相关蛋白,表明luxS基因过表达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膜相关蛋白及膜转运蛋白进而调控菌体对胞外环境的适应及应答;此外,luxS基因过表达会影响AraC家族、LacI家族及PadR家族转录调节子的表达,以上基因与被膜形成及QS系统有关。基于组学水平的分析和预测,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构建过表达菌株对QS系统假设调控基因进行验证,发现LuxS/AI-2 QS可能通过调控基因rpoN、guf、tuf、fba、gap、pgm、nfo、rib和sugE来调节菌株L-ZS9的被膜形成;过表达rpoN、guf、tuf、fba、gap和pgm基因可促进L-ZS9被膜形成,过表达nfo、rib和sugE则抑制被膜形成,且rpoN可能通过调控基因guf、nfo、rib和sugE的表达从而调节被膜的形成。本论文首次探究LuxS/AI-2 QS系统调控益生乳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途径与机制,研究结果为AI-2信号分子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及高活性被膜态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Pst)是世界各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抗病基因,是进行品种抗病性改良的重要抗源。本研究对复壮30的抗白粉病基因Pm5e进行了图位克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同时,利用BSR-
牛磺酸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极为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牛磺酸缺乏会导致多种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半胱氨酸加双氧酶(cysteine dioxygenase,CDO)是牛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目前,关于牛磺酸在生殖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及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牛磺酸及CDO在卵巢中的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Cdo敲除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CDO和牛磺酸在卵巢中的功能进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virus,RBSDV)引起的玉米粗缩病是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成员,目前关于其与玉米寄主的分子互作报道较少。本文以RBSDV副核心蛋白P8为诱饵筛选玉米茎叶cDNA文库,获得与之互作的寄主因子ZmAKINβγ蛋白,研究了 P8与ZmAKI
本研究以食蟹猴为动物模型,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从生殖和内分泌功能方面对新型Cry1Ac/Cry1Ab抗虫基因修饰水稻“华恢1号”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选取3~5岁,体重3~5kg的食蟹猴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分别用常规料,常规料+血清白蛋白,常规料+Bt蛋白,20%亲本大米,20%转基因大米,60%亲本大米和60%转基因大米喂养食蟹猴,并分别在饲喂-1天、30天、
软凝胶类颗粒乳化剂具有优异的乳化效率和乳化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软凝胶颗粒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机制尚不明确,且目前无食品级凝胶颗粒乳化剂产品。本研究以酪蛋白为原料,实现了不同直径、硬度和ζ-电势的酪蛋白凝胶颗粒的可控制备,并从界面吸附能力、界面排布和界面膜强度等方面阐明了酪蛋白凝胶颗粒的乳化稳定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节酪蛋白分子间氨基的交联度,实现了酪蛋白凝胶颗粒硬度的调控,评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反应是一种花柱与花粉间的特异性识别反应,贯穿于整个花柱对花粉的拒斥过程中。正常生长的花粉管微丝细胞骨架处于动态的装配状态,其装配包括微丝骨架的切割、解聚、聚合、加帽、成束等作用,这些不同的装配方式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其中,微丝的切割作用可为花粉管提供大量的游离的且有活性的微丝小片段,这为微丝的聚合、加帽、成束等作用提供基础。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多种胞外刺激都会导致细胞骨架的迅速的
目前,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前期已经证明,酪蛋白糖巨肽木瓜蛋白酶水解物(Casein glycomacropeptide hydrolysates obtained by papain,GHP)具有较酪蛋白糖巨肽本身更强的抗氧化与抗炎活性,然而,关于GHP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HepG2肝细胞和C57BL/6
哺乳动物脂肪细胞可以分成白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其中白色脂肪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过剩能量,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可以通过非颤抖性产热作用将能量转化成热量。有研究表明,下丘脑促进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3-AR受体激活褐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细胞产生热量。褐色脂肪细胞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产生热量的机制已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生长直接吸收利用的主要氮素形态,但是土壤中90%以上的氮素以有机态存在,其中氨基酸是土壤中主要的小分子有机含氮化合物,占土壤全氮的15-60%。氨基酸作为氮素营养能被植物根系吸收,也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Walch-Liu等曾发现,50μM的L-谷氨酸(L-Glu,简写Glu)即可强烈抑制拟南芥C24幼苗的主根生长并激发较多的侧根发育,故而推测Glu可能像在动
肌球蛋白是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蛋白质,肌球蛋白凝胶的特性决定了肉制品持水性、硬度及黏弹性。肌球蛋白在温度等外界条件影响下,蛋白聚集状态、结构等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最终凝胶特性,但是热诱导凝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以猪通脊肉为实验原料,建立了猪肉肌球蛋白有效解离的方法,研究了肌球蛋白在不同Na+、Ca2+及pH值条件下的热聚集行为,探究了肌球蛋白在不同Na+、Ca2+及pH值条件下热诱导凝胶的形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