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全球价值链工序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品内分工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在以中间品贸易多次穿越国界构建的全球分工网络中对应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和贸易利益的测算评估变得愈加错综复杂。各个国家、地区和部门处在不同的生产环节,相互承接着价值链上游中间投入品的价值增值,在这种产品内分工的生产体系下,传统的最终产品总值贸易利益测算不再适用当前的世贸环境,增加值贸易利益测算体系应运而生。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中国贸易利益进行测算研究,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真实获利格局,对准确把握中国对外贸易地位、正确认识外贸政策、有效协调对外经贸关系和科学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首先对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研究,介绍了产品内分工下的国际贸易利益测算历程,引出与现今国际贸易分工环境相匹配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规则即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2)利用世贸组织(WTO)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WIOD中的数据对增加值贸易下我国出口贸易额和中欧盟双边贸易差额进行测算,得出:(1)传统海关统计的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存在一定的高估,以增加值贸易统计的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速并未像总值贸易描述的那样迅猛高速。(2)我国增加值出口的真实获利能力在下降,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在不断改善,并且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有所优化。(3)相较于总值口径统计的进出口额,以增加值作为统计口径的贸易进出口额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中欧贸易失衡程度。(3)基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团队编制的UIBE GVC Index数据对增加值贸易下的中美贸易利益按增加值结构、价值来源国和行业三个层面进行分解,得出:(1)中国出口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价值增值,美国在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动因上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我国成为了多国要素受益的一个“集合体”,出口产品价值并未完全转化成我国的贸易利益。(3)从行业层面上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制造业名义出口额较大,但在利益分配时归于出口中的国内价值增值部分并不多。(4)最后,本文选取垂直专业化程度、外国直接投资、产业规模、科研费用、汇率五个变量指标对我国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出口增加值的影响较大,而产业规模的扩大并未给我国的出口增加值带来正向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不断优化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对外贸易从规模过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进而创造更高的贸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