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外吸收-代谢模型构建黄芩黄连药对多组分体内相互作用评价模式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从化学本质上来讲,中药复方是不同中药的多组分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体系,最终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迄今仍难以完整地提供复方疗效的现代科学依据,阐释中药复方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从机理上主要分为理化相互作用、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其中,药动学相互作用可导致中药复方药动学/药效强度或毒性发生改变,是药物体内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目前复方药动学相互作用多集中于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以及吸收环节和体内外代谢物的分析等,而反映代谢、分布和排泄等环节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由于受到实验手段的限制目前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即指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环节上的相互影响,其中以代谢性相互作用最为普遍,它是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是机体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富含着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系统。目前,人们对中药复方体外肝代谢的研究常用肝微粒体温孵法,但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药物直接与肝微粒体温孵进行体外肝代谢观察只适合单体成分或几种代表成分的研究,不适合中药复方多组分的研究;二是,中药提取液组成复杂,组分在肠道经历吸收代谢及其相互影响,将中药提取液直接与肝微粒体温孵,不符合中药体内肝代谢的实际过程;三是,Ⅰ相和Ⅱ相代谢通路是相互竞争的,但实验时通常对它们进行单独监测,这样操作会导致一定的偏差,不能代表体内的实际的生物转化情况,因为它们是相互竞争的通路。因此,要真正探讨中药复方多组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应针对其多组分在体内实际运行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客观分析。这就亟需创建新型的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体外多组分肝代谢实验模型。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反应中药复方多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体外肠吸收-肝代谢联动模型,即结合体内诱导将常用的体外吸收模型肠囊法与体外肝代谢模型肝微粒体温孵法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在本模型中,肠囊法得到的肠渗透液相当于药物经胃肠道吸收代谢之后,进入肝门静脉之前的成分,将这些成分与肝微粒体同时启动Ⅰ相和Ⅱ相代谢通路进行孵育,这能够真实的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本课题首次采用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方法,考察黄芩、黄连及其药对对大鼠肝组织功能蛋白的调控作用,以此来探讨黄芩-黄连的作用靶点,为中药体内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评价方法。为此,本课题开展了以下几方面探索研究:一、中药黄芩和黄连药材主要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制备黄芩和黄连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LTQ-Orbitrap-MS全扫描方式分别对黄芩和黄连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在黄芩中共鉴定出29种黄酮类成分,其中黄酮苷类16种,黄酮苷元类13种,在黄连中共鉴定出12种生物碱类成分;同时,采用建立的HPLC法分别对黄芩和黄连饮片中的各6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均符合药典标准,可用于后续实验中。二、黄芩黄连多组分体外肠吸收特性及其配伍的相互作用采用已建立的HPLC-MS/MS鉴定了黄芩和黄连水煎液大鼠体外肠渗透成分,结果发现黄芩黄酮类成分在整个肠道皆有吸收,有较长的吸收窗;除黄芩素外黄芩中的28种成分均出现在肠渗透液中,且未发现有新成分产生;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在整个肠道皆有吸收,有较长的吸收窗。分别建立了黄芩和黄连主要成分大鼠体外肠吸收HPLC分析方法,通过对其主要成分的肠吸收动力学参数计算,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对22种黄酮类成分和10种生物碱成分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黄芩黄酮类成分和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在肠道中均存在广泛的吸收,但对吸收部位具有选择性;小肠是其主要的吸收部位,结肠的吸收较差;黄酮苷元比黄酮苷容易吸收,这可能与黄酮苷和黄酮苷元的性质有关,或者与黄酮苷元容易发生代谢有关;生物碱类成分的吸收较差,这可能与P-gp的外排作用有关;由于多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使得各成分的吸收优于单体的吸收。采用灌胃诱导后的大鼠肠囊法模型,探讨了黄芩黄连配伍对黄芩黄酮类成分和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大鼠体内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诱导后,黄芩各黄酮类成分和黄连各生物碱类成分的吸收特征均发生了变化;黄连可抑制黄芩黄酮类成分的吸收,药对可促进其吸收,这说明配伍黄连后,有利于黄芩药效的发挥,两者合用,相得益彰;黄芩和药对均可促进黄连生物碱的吸收,药对的作用更强,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黄芩黄连作为相须药对,配伍后其作用更强的特点。三、体外法评价黄芩黄连多组分体内肝代谢特性及配伍的相互作用采用体外肝微粒体温孵法,将由大鼠肠囊法得到的黄芩黄连肠渗透液与大鼠肝微粒体进行体外温孵。分别建立了黄芩和黄连肠渗透液成分大鼠体外肝脏Ⅰ相、Ⅱ相代谢反应体系中HPLC分析方法,探索黄芩和黄连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肝脏Ⅰ相、Ⅱ相代谢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黄芩黄酮类成分在Ⅰ相代谢中,主要发生了水解反应,黄酮苷类成分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而黄酮苷元类成分的浓度升高;在Ⅱ相代谢中,主要发生了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黄酮苷类成分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升高,而黄酮苷元类成分的浓度降低。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在Ⅰ相代谢中,主要发生了水解反应,各种成分呈现不同的代谢状态;在Ⅱ相代谢,各成分都发生了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其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采用经灌胃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温孵模型,分别考察黄芩黄连配伍对黄芩和黄连肠渗透成分在肝脏Ⅰ相、Ⅱ相反应体系中的代谢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连和药对均可抑制黄芩黄酮的代谢,黄连的作用更强;黄芩和药对均可抑制黄连生物碱的代谢,药对的作用更强。这说明配伍后,代谢速率降低,会抑制药物中毒性物质的转化或减少有效物质的代谢,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四、大鼠体外肠吸收-肝代谢联动模型评价黄芩黄连多组分体内代谢性相互作用根据中药复方复杂的特点,将体外肠囊法和肝微粒体温孵法相结合,同时启动Ⅰ相、Ⅱ相代谢通路,建立了适合评价中药复杂体系的大鼠体外多组分肠吸收-肝代谢联动模型,以此真实的模拟黄芩黄连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分别建立了黄芩黄酮成分和黄连生物碱成分大鼠体内肝代谢HPLC分析方法,研究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大鼠体内肝代谢特性。结果显示,黄芩中黄酮类成分与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代谢特征与单独启动Ⅰ相、Ⅱ相反应体系中的代谢特征不同,Ⅱ相代谢是其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采用经灌胃诱导的大鼠体外多组分肠吸收-肝代谢联动模型,分别考察黄芩黄连配伍对黄芩和黄连主要成分大鼠体内肝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连和药对均可抑制黄芩黄酮类成分的代谢,黄连的作用更强;黄芩和药对均可抑制黄连生物碱的代谢,药对的作用更强。五、蛋白质组学法探索黄芩黄连及配伍对肝脏功能蛋白的调控作用首次建立了黄芩、黄连及其药对诱导的大鼠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方法,通过双向电泳与MALDI-TOF-MS分析,在实验组和空白组之间共找到78个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进行鉴定,表明黄芩、黄连及药对能够影响大鼠肝脏的蛋白表达;同时,选择GPX、CAT和BHMT作为代表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其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一致。对78种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进行总结归类,主要涉及氧化应激、脂类代谢、能量代谢、信号转导和细胞骨架等途径。综上所述,本课题从中药复方多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出发,以体内诱导、体外肠囊法相结合的手段,首次对黄芩-黄连的多组分吸收特性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针对目前中药复方体外肝代谢研究存在的问题,首次优化了经典的大鼠体外肝微粒体温孵法,将大鼠肠囊法得到的肠渗透液与大鼠肝微粒体进行体外温孵,用于对黄芩和黄连多组分肝代谢的评价;针对中药复方复杂的特点,首次建立了大鼠体外多组分肠吸收-肝代谢联动模型,以此真实的模拟黄芩黄连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为其体内研究提供研究基础;首次建立了黄芩、黄连及其药对诱导的大鼠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在蛋白水平上直观的看到其所发生的调控,以此来探讨黄芩-黄连的作用靶点,评价其配伍作用机制。本课题采用所建立的体外多组分肠吸收-肝代谢联动模型得到的体外实验结果与体内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大大降低了中药复方研究的难度,同时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为评价中药复方体内多组分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思路,也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药动学研究体系的重要探索。
其他文献
利用毫米波、声波等无线信号对人体运动进行非接触式感知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研究热点。目前,人体运动感知通常关注身体躯干、四肢等幅度较大的运动,但人体还存在如手指、胸腔起伏等局部微运动,对其进行非接触式感知将革新人机交互、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围绕人体微运动非接触式感知主要面临的三个重要挑战:相似微运动的区分感知、跨个体微运动的通用感知、微运动表征信息的深度感知展开研究
1.研究目的(1)以蒙、中医刺络放血法为例,通过文献整理对两个医学的基础做出判断;试图证明两种疗法在医学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异同,揭示两者中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条件下蒙医刺络放血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与形成特色疗法的影响。(2)厘清蒙、中医刺络放血法概念内涵的差异性。根据比较中、蒙医刺络放血法之间的差异,重新认识两者诊治疾病辨证方法,进一步寻找其中精华,相互借鉴,提高中、蒙医放
在中国东方蜜蜂(Apis cerana)分布范围内,除西藏外共采集了 156个样点,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对中国境内的东方蜜蜂进行全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中国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利用33个形态标记和36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中国东方蜜蜂遗传分化研究。对分化的各类群东方蜜蜂形态特征、微卫星遗传结构和线粒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东方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和
石炭纪-二叠纪(C-P)岩溶沉积型铝土矿是全球最重要的铝土矿类型之一,也是我国及贵州最主要的铝土矿类型。对于此类型铝土矿沉积环境的古岩溶地貌对矿体分布范围、厚度变化及矿石类型控制机理,古水文系统的类型及对铝土矿在沉积过程中的影响,铝土矿沉积过程中的淋滤作用对含矿岩系剖面分带,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在剖面上迁移富集,对矿石质量的影响,受矿床级探矿工程大量数据收集难度、样品测试数量所限,国内外学
血管损伤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最早期病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病理条件下,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紊乱,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如NO合成减少,生物活性降低,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同时,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增加,血小板聚集,细胞间隙增大,屏障功能破坏,紧密连接开放,脂质沉积,引起血管结构损伤;血管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共同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对血管损伤的早期预防、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和智能工厂等新型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类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由于系统环境复杂多变,获取的信息仅在一段时间内对系统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信息的高时效性对于控制类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传统性能指标(如时延和吞吐量)无法捕捉信息的这一特性,信息年龄(Age of Information,AoI)作为新的性能指标被提出用于衡量信息时效性。另外,对于智能控制系
南泥湖-三道庄矿床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铝(钨)矿,研究采用LA-ICP-MS方法对南泥湖-三道庄矿区内南泥湖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脉开展锆石U-Pb法测年,获得矿区内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5.2±1.5~146.7±1.2Ma。采集南泥湖矿区网脉状辉钼矿化样品和三道庄矿区浸染状辉钼矿化样品开展ICP-MS法辉铝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10个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43.4±2.0~146.5±
罗荣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提出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张,总结出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因此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工元帅”。罗荣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源于他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离不开他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熏陶,特别是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乔恩·埃尔斯特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性著作《逻辑与社会》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现实矛盾”概念,表示在实在中真实存在的可以利用“逻辑矛盾”来描述的心智或社会情境。进而,又把“社会矛盾”界说为“现实矛盾”的一种类型。他以个体“心智矛盾”为基础,引入逻辑学的“模态合成谬误”,构造了系统的“社会矛盾理论”。但是,埃尔斯特对“社会矛盾”的说明主要基于社会学领域,随着自身研究兴趣的政治哲学转向,他对“
随着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新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移动应用的快速涌现,智能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物联网移动设备对无线网络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通过将云计算的计算、存储等功能移至靠近移动设备的网络边缘侧,能够为物联网移动设备提供实时可靠的计算任务处理,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