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损失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全世界有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千分之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就伴随着听力损失。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大大缩短了新生儿耳聋的发现时间,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但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超过50%的耳聋是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基因筛查可以作为传统听力筛查的辅助手段,对先天性耳聋的病因诊断,迟发性和药物性耳聋的预防干预都有着良好的成效。前人发现GJB2,SLC26A4,GJB3等多个基因都与遗传性耳聋关系密切,但多数基因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发生率较低,缺乏大规模筛查的价值。湖北省东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居民聚集,拥有独特的人口特征,新生儿基因筛查能揭示当地的耳聋基因突变频率分布和遗传差异性。本研究首先选择了GJB2 c.235delC,SLC26A4 c.919-2A>G,MTRNR1 m.1555A>G和m.1494C>T四个在中国聋哑人群最为常见的热点突变,以2017-2018年在湖北省东西部地区出生的191104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PCR法进行基因筛查。随后通过随访收集了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8411名新生儿额外的数据,并分析了遗传和环境因素与听力筛查结果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共有3.26%(6235/191104)的新生儿至少携带了一个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 c.235delC携带率为2.15%(4115/191104),33例为纯合缺失;SLC26A4c.919-2A>G携带率为0.89%(1700/191104),其中纯合突变2例;497名新生儿携带有线粒体MTRNR1突变,其中m.1555A>G的突变人数为457人,突变携带率为0.24%,仅0.021%(40/191104)的新生儿携带m.1494C>T突变。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基因变异频率存在明显差异,西部的MTRNR1基因突变率高于东部(p=0.003),黄石市新生儿的GJB2 c.235delC和MTRNR1突变携带率最高,孝感和宜昌两地的SLC26A4c.919-2A>G突变频率显著偏高,而黄冈市的MTRNR1基因突变率则低于其他城市。各民族的基因携带率也略有不同,土家族的MTRNR1 m.1555A>G携带率明显高于汉族。进一步的随访研究发现携带GJB2和SLC26A4突变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p<0.001),说明这两个基因是确切的耳聋相关基因。携带MTRNR1突变则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证明了大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的患者在未接触该类药物时不表现出听力损失。具有出生疾病或家族听力遗传史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比例明显更高,提示了潜在的耳聋风险(p<0.001)。苗族(p<0.001)和出生在冬季(p<0.001)的新生儿未通过听力筛查比例同样比正常新生儿更高,母亲孕期病史则不被支持为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工程,对早期发现耳聋高危风险人群意义深远。本研究建立了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平台,发现了来自湖北省贫困地区与不同民族的新生儿基因频率的差异性,肯定了耳聋基因筛查的模式和价值,为耳聋高风险人群的遗传咨询、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指导筛查出的MTRNR1基因突变人群及母系亲属的安全用药;验证了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方式的共性与互补性,可以对新生儿耳聋联合筛查模式进行评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