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肢障人群行为分析的建筑外部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主要目标的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发展等方面尚不完备,政府及各省市残联机关大力发展无障碍建设,2018年1072个地市开展无障碍建设共2929次。我国残疾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肢障人群达到247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29%,其主要活动范围为各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及特殊教育学校等残疾人服务机构。肢障人群行为及需求的基础研究不足,导致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化设计环节薄弱,无障碍设施变为肢障人群的“有障碍”。残疾人服务机构是肢障人群接触外部空间的第一步,在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环境时首要应对残疾人服务机构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空间优化设计。本文通过对肢障人群的客观行为以及其对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观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判断外部空间现有问题及空间无障碍化优化设计重点。研究初始针对肢障人群的行为特征、行为障碍及心理特征分析判断其空间需求。并选取3处具有代表性的残疾人服务机构(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为调研场地。结合国内外相关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总结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化核查表,分析外部空间及人群行为现状,并选取10处监测空间进行长期观测。对其中2处进行预实验,探索数据获取、处理、分析方法及误差解决方法。制定肢障人群主观评价问卷问项,对其进行专家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结合问卷预试结果与人群行为预实验结果分析肢障人群行为分析实验稳定性及可靠性,调整调研与分析过程。其次对10处监测空间进行深入调研与实测,共获取178段监控视频,采集肢障人群行为信息,分析其行为轨迹,了解其行为障碍、行为状态、行为特性及活动路线,还原肢障人群特殊空间行为模式,总结建筑外部空间现有问题。并且联合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与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获取肢障人群主观评价,探讨肢障人群对空间无障碍化的重视程度及使用满意度间的关系,正式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4份。用单样本T检定及方差分析判断肢障人群个人属性及活动特性对空间无障碍化需求度及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总结肢障人群活动特性、时间需求、空间需求。并且建立IPA矩阵分析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化建设程度、空间优化顺序及优化要点。结合人群行为客观实测与其主观评价分析结果,发现肢障人群行为分为通过性行为及静态停留性行为,无其他动态停留行为,而肢障人群活动特性与个人属性相关,肢障人群个人属性与活动特性不同,其对不同空间的主观评价也有所不同。总结了残疾人服务机构路径空间、出入口空间、庭院空间与设施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顺序,提出优化设计原则及优化设计策略,并进行空间精细化设计,为后续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现有建筑外部空间优化提供设计参考。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应仅停留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上,还应重视使用者的空间需求,从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空间的无障碍化建设,提升肢障人群在空间环境中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及便捷性。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崛起的小城镇开辟了城镇化的新进程,进入21世纪,小城镇发展逐步走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区域的社会综合体,是乡村地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上接城市、下引农村、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在我国城乡统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小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和地理因素较复杂的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其发展目标和重点从强调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逐步转变为塑造城市文化和精神,城市因经济而兴盛,因文化而积淀内涵,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逐步成为评估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是开埠城市系列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城市文化氛围为视角,尝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公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其本身的文化需求多个角度探讨影响城市文化氛围的因素。目前我国学者对城市文化氛围的研究还处于
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时值城市转型,商业活动丰富,历史景观极具特色。老城厢地区是天津城市发展的主要发源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包括老城厢在内的天津城市景观逐渐丧失地域特色。文学作品在时空上塑造了生动的城市文化景观,其中的景观文本信息为地域特色发掘提供全新视角。区别以往研究方法,本文从天津小说入手,以文学地理学视角对老城厢地区景观展开研究。选取冯骥才三部清末民初时期小说:《阴阳八卦》、《三寸金莲》
天津“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明清时期渤海湾重要的海防节点,形成多元化的军事文化景观要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海防早已不再是天津的主要职能,海防文化逐渐淡出群众记忆,各类海防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海防文化作为天津范围内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对天津造成了多重影响,但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均存在局限性。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某一单体海防遗产,整体层面的研究十分有限
天津地处退海之滨,有“九河下梢”之称,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割陆地孕育了“七十二沽”这一特色景观。“七十二沽”是天津的别称,它的每一沽都承载着天津一个依水而生的居民聚落的生长,既是天津特色景观的承载者,也是天津历史与文化的记录者。但是这种景观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在天津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缺乏对本土特色景观挖掘、缺乏城市特色景观建设等问题,一些传统的、历史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正在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雨洪内涝问题困扰,许多老旧校区尤其严重。老校区雨洪管理与景观更新改造设计强调将雨洪管理策略与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以达到解决内涝积水问题、营造校园景观、塑造场地精神等多重目标。本研究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以天津大学老校区为研究场地,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校园中,结合雨洪管理措施对卫津路校区进行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本文共有六章,绪论是对研究背景和相关情况的总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关系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而亲子关系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空间并不多见,家长们经常带孩子去的城市绿地中的儿童活动区也存在各种问题,极少能实现真正的亲子互动。因此,研究户外亲子互动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研究主体确定为天津市综合性公园的亲子互动空间,在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论网站中的数据资料、实地的观察记录与问卷调查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人们的健康状况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其中亚健康的分支——心理亚健康状态更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据多个相关实验证明,人处于低程度感觉刺激时反应及情绪会变得迟钝和不安,进而影响大脑认知造成一个不好的循环,反作用于人体的情绪反应,最后导致心绪上的紊乱继而影响人体生理健康,在这部分人群中,心理亚健康青年对以上描述表现得尤其明显,极具代表性。基于此,找出治疗心
开展制冷站系统、子系统和设备的分级能效评价,可以发现系统能效薄弱环节,提高制冷站能效。然而,细致评价需要每台设备能耗数据。在实践中,多数制冷站能耗监测平台仅能提供部分点位运行数据,如制冷站总能耗,部分点位的温度,流量和压力,无法支撑系统分级能效评价。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冷站能耗模型校准及能效评价方法,其实现过程分为四步。首先,需要收集制冷站的运行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然后,以制冷站逐时仿真总能耗与实测总能
城市综合公园路径空间作为市民日常通行、休闲锻炼、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划分功能、组织流线,引导交通,丰富景观序列等方面承担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功能布局、形态特征、导向标识等方面,较少考虑使用者行为规律,路网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人群拥挤、尽端路增多,影响使用者游憩体验,降低路网使用率。且近年来,基于使用者行为角度的空间环境特征因子的定量化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对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