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估青光眼术后患者自点眼药水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2.联合细菌培养评估患者使用的眼药水污染情况。3.引起临床医生对是青光眼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的重视。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住院病行白内障或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手术的患者共209人(联合手术后107人,白内障术后102人)。其中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组,白内障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患者自点眼药水的过程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后进行分析。所有病人均表示点眼药水的过程由自己独立完成。2.在给病人拍下视频后告知患者7天后门诊复查眼部情况,并携带眼药,将病人使用的眼药的前两滴分别做细菌及真菌培养,并对培养结果进行革兰染色后观察,记录阳性率和细菌类型。上述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自点眼药时所用滴数主要与患者的年龄(B=0.013,P=0.003)和所患疾病(B=0.254,P=0.003)有关;眼药水瓶与皮肤的接触次数与患者的年龄(B=0.031,P=0.000)和所患疾病(B=0.268,P=0.003)有关。相关性检验显示:患者使用的滴数、眼药水瓶口与皮肤接触的次数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关系(Spearman系数分别为0.371,0.532,p<0.05)。G组滴数(181)较C(145)组多,两组滴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0,p<0.05);G组眼药瓶口与皮肤接触平次数(194)多于C(99)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2717,p<0.05)。2.视频观察中,在本研究中,仅有1位患者在点眼药时舍弃第1滴药液;有2位患者自述在点眼药水后出现眼痛,流泪等现象,于眼科门诊检查诊断为角膜擦伤。3.细菌培养中,门诊共搜集眼药水标本共191例(青光眼组97例,白内障组94例)。三种眼药水中仅在普拉洛芬滴眼液中有细菌生长,另外两种眼药中均未见微生物生长。全部样本中均未见真菌生长。4.细菌培养中,第1滴眼药水的细菌培养结果中,青光眼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白内障患者的阳性率(χ2=9.03,P<0.01);第2滴眼药水的细菌培养结果中,青光眼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白内障患者的阳性率(χΔ=5.26,P<0.05);在两组患者滴眼液的细菌培养结果中,第1滴眼药水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第2滴(χ2=17.16,P<0.01)。5.细菌培养中,滴眼液细菌培养的阳性菌谱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在第1滴眼药水中占49.2%(32/65),在第2滴眼药水中占46.7%(14/30),在总阳性结果中占48.4%(46/95)。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第1滴眼药水中占2.1%(2/95),在第2滴中未检出。3结论1.前三联术后及普通白内障患者术后自点眼药水的操作中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前三联术后患者自点眼药水时眼药水与身体及眼接触的次数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青光眼术后患者的眼药水污染的几率较普通白内障患者的高,较普通患者面临更大的感染风险。3、舍弃第1滴眼药水可有效降低相关感染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生要重视对患者的相关教育及指导,明确告知患者正确、有效的使用眼药水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使用眼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