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丁质是一种含氮多糖,也是自然界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外骨骼中。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可降解性、吸附性、无毒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工业、化妆品行业、污水处理等领域。昆虫作为一类生物量巨大的节肢动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美洲大蠊是一种大型蟑螂,具有生命力顽强、耐饥饿、易于繁殖等特点,满足人工饲养昆虫的要求,目前在国内已有成功养殖的先例。本研究先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出几丁质,再将其脱乙酰为壳聚糖,通过比较美洲大蠊几丁质与市售虾壳几丁质的差异,来考察美洲大蠊是否具有成为几丁质源的潜力。本研究使用传统酸碱法分离几丁质,包括脱脂、去蛋白质和去无机盐三步。脱脂过程使用了正己烷进行索氏抽提,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含有25.03%的脂质,是优秀的脂质源。为了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和成本,本研究采用多轮去蛋白的方法,将去蛋白步骤分为4轮进行。相比于一次性去蛋白,可以将NaOH的用量和时间分别降低至77.78%和62.5%,最终得到的美洲大蠊几丁质纯度为97.66%。对获取的几丁质和市售虾壳几丁质进行多项技术表征,结果表明,二者本质上都是典型的α型几丁质,说明美洲大蠊满足作为几丁质源的基本要求。但美洲大蠊几丁质的结晶度指数和粘均分子量较低,而乙酰度略高。在获取美洲大蠊几丁质后,本研究将其脱乙酰为壳聚糖。利用响应曲面法,构建数学模型,建立了脱乙酰过程中NaOH浓度、温度、时间三个因素与产物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粘均分子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结果表明,脱乙酰过程中NaOH浓度对脱乙酰度和粘均分子量的影响最大;温度对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时间对于二者影响较小。通过该式可以实现在23 M NaOH溶液、150℃、18 h的条件下,获得脱乙酰度为96.31%的壳聚糖。之后人为对壳聚糖性质提出要求,通过该式求解相应的因素条件,并进行实际检验。结果发现对脱乙酰度和粘均分子量二者要求相反时,该函数关系所能实现的准确性最高。最后将市售虾壳几丁质按以上因素条件也制备成壳聚糖,对比发现,它所能达到的脱乙酰度极限大值与美洲大蠊壳聚糖相似;美洲大蠊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