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其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s),2型糖尿病发生As性疾病的危险性高,这一危险性的增加部分是由于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脂代谢紊乱所致。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促进体内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CE)在脂质间的转运,是血脂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其变化可能改变血管发生As的易感性。最近发现CETP基因第一内含子中的B1B2多态性(表现或缺乏TaqⅠB限制性内切酶切点)是HDL-C的决定性因素,与As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该基因理应成为研究As的候选基因,然而人们对此所做的研究还甚少。阿托伐他汀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除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As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①通过检测2型DM患者血清中<WP=4>CETP水平及其基因型,以明确CETP在2型DM大血管病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及CETP TaqⅠB基因多态性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为阐明DM大血管病变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②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中CETP的变化,以探讨阿托伐他汀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从2002年1月到200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DM病人中随机选取226例,其诊断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DM诊断及分型标准。根据其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2型DM无大血管病变组116例和2型DM大血管病变组110例;正常对照组96例,为同期我院医务人员及常规体检人群中选择的健康个体。受试者过夜禁食10-12h后,均于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其中1ml用2﹪乙二胺乙酸(EDTA)抗凝,保存在-20℃,用于抽提基因组DNA,余4ml常规分离血清,保存-20℃,用于生化指标的检测。对DM组中合并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四周后抽血复查。⑴临床及生化指标的测定:①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②用单抗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CETP的水平;③血糖、血脂的测定在全自动<WP=5>生化分析仪上进行;④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⑤放免法测定空腹血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⑵CETP基因型检测:①基因组DNA的提取:EDTA抗凝血1ml,用碘化钾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②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CETP TaqⅠB基因多态性:以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基因组DNA 300ng,上下游引物各10pM,MgCl2 1.5mM,KCl 20mM,Tris-HCl pH 8.4,Taq酶0.5U,与Taq酶相对应的10ΧPCR Buffer 2μl。反应在热循环仪上进行:95℃预变性5min后,94℃变性30s,65℃退火30s,74℃延伸45s,完成30个循环,最后在74℃延伸5min。取PCR产物10μl,加入限制性内切酶 TaqⅠB 5U,相应酶解反应缓冲液10хBuffer 2μl,BSA 2μl,补充去离子水至总反应体积20μl,于65℃孵育2小时。取酶切产物10μl进行5%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后于紫外灯下观测基因型(B1B1型:361bp,174bp;B1B2型:361bp,174bp,535bp;B2B2型:535bp),并摄片。⑶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用<WP=6>SPSS10.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正态检验;以Hardy-Weinberg平衡法检验各组基因频率的群体代表性;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X2检验;CETP浓度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2型DM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2型DM组CETP水平(2.12±1.0mg/L)较正常对照组(1.79±1.04mg/L)明显升高(P<0.05),大血管病变组(2.39±1.14mg/L)升高更显著(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DM组血压、BMI、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VLDL-C、apoB、Lp(a)的水平明显升高,ISI、HDL-C、apoAⅠ明显下降。②CETP与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V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ISI、HDL、apoAⅠ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血压、BMI、apoB、Lp(a)无显著相关性。③正常对照组、2型DM组、DM无大血管病变组和DM大血管病变组B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0%、53.0%、43.5%和62.0%,B1B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26.5%、16.4%和37.3%。比较各组间B1等位基因和B1B1基因型的频率,正常对照组与2型DM组或DM无大血管病变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DM大血管病变组该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大血管病变组。④在2型DM病人中,B1B1、B1B2和B2B2三种基因型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68.3%、46.6%和29.1%。B1B1型和B2B2型相比,大血管病变<WP=7>发病率OR=5.263。⑤无论在正常对照组还是2型DM组中,CETP水平都与CETP TaqⅠB基因多态性有关:B1B1型CETP水平(2.43±1.24mg/L)最高,B1B2型(2.11±0.97mg/L)次之,B2B2型(1.80±0.93mg/L)最低,三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与B2B2型相比,B1B1型的BMI、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VLDL-C、apoB、Lp(a)的水平升高,ISI、HDL-C、apo A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