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宿州市某卫校学生入学一年来,伤害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及对伤害的认知情况,描述伤害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及时间分布,探索伤害发生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参考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高中),自编“宿州市某卫校学生伤害相关情况调查表”,于2008年9月初对2007年9月初入学的25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一年来的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发放问卷1756份,收回有效问卷1704份,有效应答率为97.04%。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认知、一年来发生伤害的类型、部位、形式、时间、原因、治疗花费情况等。统计分析方法涉及t检验、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1704名学生中,有632人发生了伤害,伤害发生率为37.1%,累计发生伤害1093人次,伤害发生的人次率(伤害密度)为64.14%。伤害的人群分布结果:男生的伤害率为54.95%,女生的伤害率为36.02%,P<0.00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伤害:发生伤害的632人的平均年龄为16.84岁,标准差为1.2岁,未发生伤害的1072人的平均年龄为16.87岁,标准差为1.25岁,t=0.52,P=0.6>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卫校一年级学生中,年龄不是影响伤害的因素。伤害的空间分布结果:家中、学校及其他地方的伤害发生率分别为30.93%、22.71%、10.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家与学校两处的病例占总病例的83.63%,其他地方伤害病例仅占16.37%;居住在乡村、乡镇、县城或市内的的83.63%,其他地方伤害病例仅占16.37%;居住在乡村、乡镇、县城或市内的伤害发生人次率分别为58.69%、74.90%、68.8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9)。伤害的时间分布结果:春、夏、秋、冬四季的伤害发生的人次率分别为16.14%、32.22%、10.45%、5.3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春季与夏季是伤害的高发季节。常见伤害的发生率及其空间分布结果:伤害率高低依次为碰伤(17.6%)、刀伤(11.2%)、扭伤(9.9%)、烧烫伤(9.6%)、硬物击伤(5.0%)。家中各类伤害所占比例依次为刀伤(27.5%)、碰伤(21.6%)、烧烫伤(14.1%);学校各类伤害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碰伤(25.9%)、扭伤(22.4%)与烧烫伤(18.9%)。刀伤发生在家中、学校、其他地方的比例依次为73.7%、21.1%、5.2%;扭伤在学校中占57.4%;烧烫伤学校就占了50%;动物咬伤和骨头卡喉主要发生在家中;车辆伤主要发生在家与学校以外的地方。各类伤害的原因:碰伤与扭伤主要发生在做家务、玩耍、劳动、行走、体育运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如打球、跑步、上下楼等;刀伤主要发生在做家务,如切菜、削水果等;烧烫伤主要发生在做饭、就餐、打开水时;车辆伤主要发生在骑车、走路时;跌伤发生主要与玩耍、上下楼、体育运动、攀爬等有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性别、家庭类型、父亲职业、母亲职业、提醒程度、提醒对象、父母教育方式、骑车违章、携带刀具、翻越围墙、楼梯打闹、过马路不顾左右、误服药品或误食有毒食物、食用陌生人给的食物、乘酒后驾驶的车,计15个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α=0.05水准初步筛选出与学生伤害有关的因素,8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性别、父亲职业、提醒者、父母的教育方式、翻越围墙、楼梯打闹、误用药品或误食有毒食物、乘酒后驾驶的车。结论该校于学生入学后进行了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伤害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学生伤害影响因素很多,伤害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家中、其他地方均可发生伤害,而家与学校是常见地方。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一起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开展环境干预,加强硬件建设,发现伤害隐患及时消除,同时,应继续开展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把伤害预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做到警钟长鸣,时常提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