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自白派诗人。她的作品大多源于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文中常常充斥着孤独、压抑和恐惧,表达了作者内心极大的痛苦和绝望。《钟形罩》是她发表的唯一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她的遗世之作。1963年,年仅31岁的普拉斯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而《钟形罩》恰恰是在她自杀前三周刚刚发表的。评论界对这部小说争议不断,其观点一般集中在两方面:从女性主义视角,这是一部社会小说,反映了年轻才女在父权社会下的压抑;从精神分析视角,这是一部疯癫自白,映射出“疯女人”孤独的内心挣扎。另外,也有许多学者借由《钟形罩》来探讨普拉斯死亡的原因以及她对死亡意义的理解。普拉斯通过女主人公埃斯特的讲述,把自己的内心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论文的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家普拉斯及其小说《钟形罩》的主要内容,并概述了普拉斯及其小说的研究现状。其次论文介绍了文学中的疯癫主题,重点分析了福柯对疯癫的解释。福柯指出:疯癫是统治者将不同谋者排挤出话语圈的惯用手段,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疾病,而是社会文化下的产物。第一章主要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女性身份困惑三方面分析了埃斯特的疯癫。周围女性榜样的缺失、父爱的缺失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导致了埃斯特的疯癫。对于埃斯特而言,疯癫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它是她的逃离所、保护地,疯癫成为她特立独行的借口。第二章从同样的方面分析了作者普拉斯的疯癫原因。只有疯癫的普拉斯才能创作出同样疯癫的埃斯特。疯癫,作为极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除了形式上的作用,疯癫更重要的是意义的载体。第三章结合具体文本,以疯癫作为叙事视角,探讨了普拉斯如何通过埃斯特体现出疯癫。普拉斯抵抗父权话语的压制,借用疯癫叙事者的身份,通过独特的叙事话语向父权文化发起了挑战。本文利用福柯对疯癫的理解以及疯癫叙事者的叙事策略分析《钟形罩》,指出埃斯特和普拉斯的精神失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复杂的权利机制的产物。疯癫不再单纯地象征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受害者身份,而成了她们反抗父权压制的有力武器。《钟形罩》中不管疯癫痛苦与否,都给了埃斯特做自己的权利,疯癫成了她寻找自我、解放自我的最可行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