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者氧合及循环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症肺炎是累及气道、肺泡、肺间质的炎症,除伴有呼吸系统症状外还有呼吸衰竭及其他系统、其他器官明显受累的表现,全身中毒症状重、病情进展迅猛,病死率高[1],是ICU的常见重症。机械通气是当前治疗重症肺炎、辅助患者肺通气的有效手段,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采取传统仰卧位进行机械通气时,部分患者给予较高条件呼吸支持,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有文献报道[2],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受体位等因素影响,既往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提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肺损伤、新生儿肺炎的氧合有一定疗效。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并进行血气、血流动力学等监测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旨在评价不同体位(俯卧位、仰卧位)通气方式对重症肺炎患者氧合的影响以及体位改变是否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以此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者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入组: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ICU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  数据采取:在俯卧位前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Picco指标,计算氧合指数,分别于俯卧位后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6小时及恢复仰卧位后4小时、8小时再次监测、采集以上指标。  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并最终完成俯卧位试验者44例,平均年龄52.74+13.81岁,男31例,女13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4.5±6.3天,死亡率43.18%。俯卧位通气期间,未发生导管脱落、移位、压疮等不良事件。  俯卧位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没有影响,改变体位前后对Picco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俯卧位通气可以显著改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分压、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有助于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氧分压、氧合指数、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而对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中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联合与不联合超声
目的:将SD大白鼠的自体真皮微粒、自体真皮微粒加透明质酸钠混悬液、自体真皮微粒加透明质酸钠和胶原混悬液、透明质酸钠、胶原以及生理盐水分别注射至大白鼠背部真皮内,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大鼠百草枯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PQ中毒组(B)、小剂量UTI治疗组(C)、中剂量UTI治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第二位病因,而微量白蛋白尿是DN的首发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表明,蛋白尿主要是由滤过屏障的电
第一部分:犬实验性颈总动脉动脉瘤经血管内克架置入前后的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病理学研究:目的:探讨囊状动脉瘤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病理学变化与动脉瘤生长
该研究目的系分析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临床、病理资料与膜性肾病长期预后的关系.结论:该研究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既往报道相似,但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