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在后世获得极多赞誉,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龙学。众多杰出的研究者游弋于《文心雕龙》的理论之海,千淘万洗,披沙拣金,对《文心雕龙》的认识和研究几乎囊括了其方方面面,但是深浅程度不一,有些研究的比较透彻,譬如“征圣”、“宗经”、“神思”、“风骨”等理论范畴;有些则较少涉及和研究,譬如刘勰的文学语言观。首先,需要明确刘勰的文学语言观的内涵。《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文章写作的理论著作,其中论及各种文体,刘勰所采取的是一种杂文学观念。“文学语言观”的“文学”宜理解为“文章”,而非现在的纯文学观念。因此,对刘勰的文学语言观的研究,宜采取广义的“文学”的概念。如同羽毛之于鸟兽,语言是文章写作的表达工具和唯一的呈现方式,语言美是文章美的一部分,刘勰认为语言之于文章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次,刘勰认为文章写作必须讲求文采,刘勰的“征圣”、“宗经”观念与其讲求文采的观念并不冲突,强调“征圣”、“宗经”主要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出发,而且经书也是富有文采的,因此文章语言应以经书为典范,“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丽而不淫”,刘勰的观点与同时代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的观点。相较而言,刘勰的观点更加平和客观。刘勰认为文章语言追求文采,但必须有真情实感作为内在的支撑,所谓“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的《情采》篇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文采的必要性;二,文采必须有真实的感情,语言以表情达意为目的,所谓“文辞尽情”。刘勰并未有意区分情重于采,还是采重于情。刘勰论“情”为文章语言的“丽而不淫”找到了本源,为语言技巧的运用确立了准则。第三,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文章写作既要凭借先天的才力,也要依靠后天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作家应该学习和锻炼为文之术,在语言运用方面是有技巧和规范的。刘勰在《声律》至《练字》诸篇对具体的语言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它们是《文心雕龙》一书中最富有实践意味的篇章,对当时文章写作中的声律、对偶、丽辞、比兴、用典等进行了论述,是从“文术”的角度出发对语言运用的看法。他认为在语言技巧的使用上,应以自然生动为原则,他还对当时语言运用中的各种弊病提出了批评。文学语言观作为研究《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却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研究刘勰的文学语言观不仅可以了解刘勰对文学语言的具体看法,而且能够对刘勰的整体思想有更深入的把握和更透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