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新环境下孕育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重提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影响国民幸福指数与国家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价值超过10万亿,而依据长远建设计划来看,在三江源地区的人口数量依然远超草场承载人口数。移民工程的二期人口规划预计比一期数量多出五倍,工程规模与复杂程度都大幅增加。因此,全面深入探究生态移民的实践经验并科学归纳理论成果,为后期的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依据与理论指导。此外三江源地区人口密度小,分布零散,生态环境脆弱等限制条件都加大了国家社会保障措施扶助发展三江源地区的难度,生态移民的搬迁工程有效的保护了迁出牧民享受国家社会保障福利的权利。 本文通过田野调研并且参考青海省相关的官方资料文献,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式,运用访谈与发放问卷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以加强社会救助为核心,以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贫困问题提供有效建议,并以促进迁入地的生产结构由“输血”式进化到“造血”式为目标。详细阐述调研田野点的详细情况与接受访谈移民的观点态度。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对象的基本信息资料,家庭收入状况,医疗保险状况与养老保险问题等。对调研数据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发现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中依然存在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集中对移民生活的医疗、养老与草场补助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对造成目前贫困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希望能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与建议。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综合体,主张以辩证的、历史的价值观念来认识生态平衡,强调保护生态要用纵观全局、统筹整体的方法。三江源移民工程不仅要兼顾搬迁前后两地的生态变化,更要注重移民在迁入新居住点之后生活总体状况的变化,是系统庞杂跨越多领域的复杂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对生态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后期移民政策的改进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