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现代养殖业产生的畜禽废弃物污染和农田利用的作物安全问题,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进行了有机肥料中铜在土壤-植物系统的积累、迁移及转化研究。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Cu(0、100、200、400、600、800mg kg-1土)以SO4的形式与畜禽有机肥进行腐化形成模拟的富Cu有机肥,与不同种类土壤充分混合后,进行两年小麦种植,分别在小麦2009年和2010年成熟期采集土壤和小麦样品进行全Cu、有效Cu及不同Cu形态测定,从而了解施用富Cu畜禽有机肥后,Cu在土壤中的积累、迁移和分布规律,Cu从土壤向小麦吸收器官的转移,进入小麦体内后内部的转移过程,以及小麦各器官吸收Cu的能力与三种不同性质土壤中Cu的有效性的相关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无论是黑土、水稻土还是潮土,土壤全Cu含量均随外源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2009年土壤全Cu含量高于2010年土壤全Cu含量。2. Cu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各形态Cu含量的大小因土壤类型和外源Cu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当外源Cu进入土壤时,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的形态存在。随着外源Cu浓度的增加,在水稻土和潮土中,弱酸溶解态Cu增幅最大,而在黑土中,可还原态Cu增幅最大。3.土壤有效态Cu含量及其占全Cu的比例均随外源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010年的有效态Cu含量明显低于2009年,因为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导致生物有效性的降低。水稻土和潮土有效态Cu含量高于黑土,特别在2009年特别显著。4.有机肥来源的Cu的有效性明显降低。特别是2010年有机肥的降低更明显。5.各形态Cu(前三种形态)与土壤中Cu的移动性和有效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黑土中,弱酸溶解态Cu对有效态Cu贡献度最大。水稻土和潮土因不同年份和不同的有机肥施用导致对Cu有效性的贡献度不同。6.与土壤中Cu的量相比,Cu在小麦各器官的积累量相对很小,然而,小麦根部Cu的含量随着外源Cu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小麦各器官Cu积累顺序为:根>>茎叶/籽实,说明根部对土壤中Cu具有高度的敏感性,Cu只有极少量转移至地上部分,茎叶和籽实中Cu的含量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变化范围。本文拟通过对有机肥料中的铜在不同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形态分布及其在植物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的研究可以看出,当长期施用富Cu有机肥时,Cu可能会在土壤中积累,同时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导致Cu在作物中积累到一个不安全的水平而危害人类健康安全,因此,有必要对长期施用畜禽有机肥对田间植物生长的影响和环境安全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为预测土壤环境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科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