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海域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然而随着海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使得海域环境破坏严重,海域经济协调性矛盾越来越显著,制约了海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海域环境同资源、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优化发展对促进“人海协调”,实现海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文章对海域环境协调性及优化调控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环境EKC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海域环境经济学原理明确了海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开展海域环境与海陆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和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2)基于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评估2006-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和四大海域的海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并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海域环境质量水平总体向良性转变,海南、天津、上海经济发达,入海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海域环境质量水平高;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域环境质量水平一般;江苏、浙江污染严重,辽宁、广西环保投资较低,海域环境质量水平低[1];并且引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影响我国海域环境质量的九大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九大影响因子中除经济效率、经济规模和海产养殖量对海域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外,其余因子对海域环境质量影响较显著。(3)在耦合度模型理解下,对海域环境与海陆资源经济系统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海域经济子系统各具体指标中,陆地经济产值占GDP比重(%)(X11)与海域环境子系统关联度最高,海陆资源子系统各具体指标与海域环境系统的关联度最高的是人均海域原油产量(t/人)(Z14),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是系统间耦合发展的主导因素。研究期内海域经济、陆地资源和海域环境系统间耦合度上波动上升的,系统间相互作用增强,适应性降低,一个系统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另一系统的大幅度波动。(4)了解系统动力学(SD)原理基础上,以海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典型地区—辽宁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域环境子系统和海陆经济系统的不协调是造成辽宁省海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种方案,协调发展型方案最有利于辽宁省海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优先型和经济优先型方案都会使地区海域经济发展失去平衡,维持现状型和原始发展型方案都会造成地区海域经济停滞不前,都不是可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