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重构、信息技术变革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外部条件变化也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技术路径,通过优化创新资源分配结构,提升技术能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进而为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推动经济整体实现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技术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提出后发国家技术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在已有研究中,后发国家的技术路径选择多是根据内在要素禀赋条件,以成本优势确定适宜的技术路径。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以及国内发展阶段的转变,外部环境变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逐渐凸显,不仅通过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经济范式影响技术路径的成本,同时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窗口,进而放大了不同技术路径的收益差异。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和背景下,后发国家需在要素禀赋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征,确定适宜的技术路径,从而优化研发资源的分配结构。基于此,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研究提出能够推动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深入解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互联网发展、生产性服务以及环境约束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南北”技术扩散的分析范式和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提出在要素禀赋条件下后发国家研发资源分配的最优决策方程,从而推动制造业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的进程。具体来讲,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首先,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视角探究后发国家制造业的技术路径选择与高端化发展。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过程中,制造业高端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章借鉴“南北”技术扩散的理论模型刻画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的过程,通过分析梳理GVC嵌入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提出后发国家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WIOT数据和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对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造业的适宜技术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够为后发国家制造业提供接触产业技术前沿的机会,通过技术的国际扩散效应,使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但与此同时,受发达国家控制和封锁影响,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转移比较缓慢,后发国家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并且在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后发国家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更高的市场要求。因此,不同技术路径对应的中间产品附加值存在巨大的差异,唯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打破技术壁垒,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竞争优势。虽然在考察期内,由于制造业自身要素禀赋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总体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相较于自主研发,引进模仿的技术路径更有利于实现附加值率提升,但是随着GVC嵌入加深,技术路径转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体现。尤其伴随着要素禀赋升级,及时转变技术路径,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比率将成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路径。在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背景下,加快转变技术路径,增强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探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后发国家制造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依据。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文章通过分析梳理互联网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借助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在要素禀赋的基础上提出后发国家制造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基于理论分析,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智能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促使各国制造业通过技术路径转化,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从而在工业互联网革命中抢占先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和换道超车。与此同时,随着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倒逼着各国制造业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培养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避免数据信息泄露。因此,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技术路径转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促进制造业实现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并且,随着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加速应用,技术路径转化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积极效应逐渐增强,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技术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主要通过资源整合、信息传播和对接市场需求的间接效应促进制造业研发效率提升,从而推动技术路径转化的过程。在异质性检验中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不同行业特性、地区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制造业企业技术路径转化表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并且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各企业的适宜技术路径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中国制造业应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融合,通过技术路径转化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先发优势,从而实现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再次,基于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推动制造业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技术路径进行解析。制造业服务化是引领制造业升级和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标志之一。文章在分析梳理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借助“南北”技术扩散的分析范式,通过将生产性服务和内在要素禀赋条件纳入模型中,推导得出后发国家研发资源分配的最优决策方程。进一步地,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WIOT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且验证生产性服务投入过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通过部门间的分工深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投入,缩短了企业创新过程,促使企业实现快速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同时通过推出具有差异化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利润率,从而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活动的投入以赢得多样化的竞争优势;另外,服务要素的嵌入强化了制造业与其他部门的衔接和关联程度,使企业可以将非核心且不具有优势的环节外包,集中更多的研发资源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技术领域,显著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比率。因此,生产性服务嵌入对技术路径选择中的模式转化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并且这种影响通过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实现。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融合过程中,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来看,对于不同地区、技术水平和所有制属性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型要素投入对其技术路径选择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并且在生产性服务作用下,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表现出多元化影响。总体而言,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对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最后,从环境约束的视角出发,讨论制造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环境约束,制造业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视角,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推动了制造业技术路径转化的过程,通过规制效应和激励效应促进制造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中由引进模仿转向自主研发,从根源上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进而推进效率提升与循环经济建设双赢的局面形成。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不仅取决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还依赖于环境规制强度,适度提升环境规制强度能够充分释放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技术路径转化的助推效应,促使制造业通过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升级既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绿色创新。并且,相比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更能有效激发制造业由引进模仿转向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从而突破核心技术,获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此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不同发展程度和要素禀赋的地区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人力资本、物质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强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制造业技术路径转化的积极效应。在发展水平较高、要素禀赋更充裕的东部地区和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路径转化过程,而在中西部和中小城市,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还未发挥出有效的作用。科学系统的分析环境约束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对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