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坎宁安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时时刻刻》作为其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坎宁安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叙述策略;情节设计不受时间,空间,结构等制约;作品的题材也很开阔自然。本论文拟用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来解析坎宁安在《时时刻刻》中,通过巧妙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而实现的创造性写作。首先,本研究从巴特的“作者之死”观出发,探寻坎宁安在创造性书写《时时刻刻》时,虚构出两位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理查德·布朗并将他们置于无主体性写作中。同时,坎宁安自己扮演了“现代抄写者”角色,他的写作是建立在阅读和重写其它的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作者的写作主体性消解为坎宁安从事创造性写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本文以读者的主动性阅读为切入点,分析坎宁安在创造性写作《时时刻刻》时,赋予了小说中的另外两位人物角色劳拉·布朗和克莱丽莎以读者身份并使他们参与到主动性阅读中。同时,坎宁安的现实读者也参与到主动性生产文本意义中。多位读者的主动性阅读不仅为其对应作者带来新的写作意义,同时也为《时时刻刻》增添了多重的文本意义。此外,本论文依据巴特对“可写性文本”的定义,阐述坎宁安通过创造性的人物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而在《时时刻刻》中充分展示了其三方面的“可写性”特征。其一,小说不拘泥于单一化的写作模式。其二,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具备了象征性。其三,“克莱丽莎”这一人物角色指涉了多重的文学文本。由此可见,坎宁安在《时时刻刻》中展开了创造性写作。通过独特的人物角色塑造,他引入作者和读者;同时又借助于巧妙的情节设计,消解作者对文本的绝对占有权,从而解放其对应的读者和文本。通过虚构出作者的颠覆性写作和读者的主动性阅读,坎宁安拓宽了原有的单一化写作,从而建构出《时时刻刻》并使其具备“可写性文本”特征。作为一部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小说不仅充分体现了坎宁安的创造性写作历程,同时也为其他作者从事创造性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