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坎宁安的创造性写作——巴特的文本理论视角下对《时时刻刻》的解读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坎宁安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时时刻刻》作为其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坎宁安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叙述策略;情节设计不受时间,空间,结构等制约;作品的题材也很开阔自然。本论文拟用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来解析坎宁安在《时时刻刻》中,通过巧妙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而实现的创造性写作。首先,本研究从巴特的“作者之死”观出发,探寻坎宁安在创造性书写《时时刻刻》时,虚构出两位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理查德·布朗并将他们置于无主体性写作中。同时,坎宁安自己扮演了“现代抄写者”角色,他的写作是建立在阅读和重写其它的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作者的写作主体性消解为坎宁安从事创造性写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本文以读者的主动性阅读为切入点,分析坎宁安在创造性写作《时时刻刻》时,赋予了小说中的另外两位人物角色劳拉·布朗和克莱丽莎以读者身份并使他们参与到主动性阅读中。同时,坎宁安的现实读者也参与到主动性生产文本意义中。多位读者的主动性阅读不仅为其对应作者带来新的写作意义,同时也为《时时刻刻》增添了多重的文本意义。此外,本论文依据巴特对“可写性文本”的定义,阐述坎宁安通过创造性的人物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而在《时时刻刻》中充分展示了其三方面的“可写性”特征。其一,小说不拘泥于单一化的写作模式。其二,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具备了象征性。其三,“克莱丽莎”这一人物角色指涉了多重的文学文本。由此可见,坎宁安在《时时刻刻》中展开了创造性写作。通过独特的人物角色塑造,他引入作者和读者;同时又借助于巧妙的情节设计,消解作者对文本的绝对占有权,从而解放其对应的读者和文本。通过虚构出作者的颠覆性写作和读者的主动性阅读,坎宁安拓宽了原有的单一化写作,从而建构出《时时刻刻》并使其具备“可写性文本”特征。作为一部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小说不仅充分体现了坎宁安的创造性写作历程,同时也为其他作者从事创造性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典范。
其他文献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性作家之一,也是女性主义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在以男性叙事权威为主流的社会,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要获得评论界的承认与认可,她们必然
在翻译领域复译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出色的文学作品都曾被复译过多次。《爱玛》,作为简·奥斯汀最成熟最出色的作品,曾被许多不同的作家多次复译。复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
叙述,作为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方式,古而有之。而由叙述所产生的叙事作品,种类繁多、数目巨大。在叙事作品中,短篇小说是比较新的文学样式,历史不长;但它内容精炼、寓意丰
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总是从文学批评的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进行的,所用的方法及术语主观性较强,对翻译作品的描述性或分析性的评价较少,主要的评价仅凭印象.该文以索绪尔关于组合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无名的裘德》是其代表作之一.《无名的裘德》讲述了一个纯洁、心怀壮志的年轻人在经受一系列挫折和
清初“四王”的绘画“摹古”具备集大成开生面的特质。其在“惟求宗旨,何论宋元”集大成的画学思想总纲中,以摹仿的名义拓展推进山水画的绘画程式为主旨,构成了解析重组的丘
翻译理论家吉迪恩·图瑞的翻译准则认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涉及两种体系的准则,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的选择构成了翻译过程的首要准则。依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