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们以针刺对躁狂大鼠模型对行为学和部分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为研究重点,从宏观和分子生物学探索针灸治病起效机制,为明确针灸治疗躁狂症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经穴、非穴以及丙戊酸钠对跺狂大鼠模型体重、进食量和睡眠潜伏期的影响,并通过检测大鼠海马脑区GABA. Glu含量及EAAT3蛋白表达、外周血神经递质(多巴胺、5-HT)含量变化,初步探讨针刺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D大鼠,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60-200g,共50只,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躁狂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穴位针刺穴位组及非穴组大鼠给予针刺干预,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丙戊酸钠组,予丙戊酸钠300mg/kg体重,溶于2m1纯净水中灌胃,1次/天。水环境处理7天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行为、记录脱离水环境到第一次进入睡眠的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和12小时进食量,并进行旷场试验。第8天处死所有大鼠,检测大鼠海马脑区GABA及G1u及基因表达、外周血多巴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针刺穴位组、丙戊酸钠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12h进食量及情绪兴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能缓解躁狂症对体重、12h进食量及情绪兴奋的影响,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穴位对体重、12h进食量及情绪兴奋无改善作用。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针刺及丙戊酸钠两者效果差别不大。丙戊酸钠组、穴位组与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对睡眠潜伏期的改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穴位针刺效果更佳。2.在调节海马脑区GLU/GABA含量作用中,丙戊酸钠组、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躁狂大鼠模型外周血DA及5-TH水平比较,丙戊酸钠组、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针刺穴位治疗后EAAT3蛋白表达增高,可以看到明显的蛋白电泳条带,丙戊酸钠对照也比较明显,而非穴组则不明显。研究结论1.丙戊酸钠组、会刺穴位组能有效增加躁狂大鼠体重及12h进食量、缩短睡眠潜伏期,缓解情绪兴奋,针刺穴位组的治疗效应略优于丙戊酸钠组,针刺非穴位无明显治疗效应。2.丙戊酸钠组及针刺穴位组能有效降低海马脑区Glu、提高GABA含量,针刺非穴位无明显治疗效应。3.丙戊酸钠组及针刺穴位组能有效降低躁狂大鼠模型外周血DA水平,增高5-TH水平。4.针刺穴位制狂效应可能与增加海马脑区EAAT3蛋白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