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草赤星病是烟叶成熟后期重要的叶部真菌性病害,是烟草生产中最具威胁的恶性病害之一。本试验在烟草成熟采摘期,从重庆巫山、奉节、彭水、黔江、秀山、石柱、酉阳等烟区田块中随机采集具典型赤星病症状病叶样品400余个,分离、纯化烟草赤星病菌株55株。观察这些菌株的孢子形态特征及产孢表型,以鉴定其种级分类地位;初步测定其致病力,以及在不同烟草品种上的致病力变化情况,并对不同致病力的代表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以及萌发侵染比较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从2005年8月到2006年12月,在烟草成熟采摘期,从重庆巫山、奉节、彭水、黔江、秀山、石柱、酉阳等烟区田块中随机采集具典型赤星病症状病叶样品400余个,分离纯化并经过单孢分离得到赤星菌株55株,其中彭水地区6株,黔江1株,巫山12株,奉节8株,秀山4株,酉阳9株,石柱15株。2、通过对这55株烟草赤星病菌株在孢子形态及产孢表型等方面的观察比较,本试验鉴定认为:重庆地区采集到的55株烟草赤星病菌菌株均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并未发现烟草链格孢(Alternaria nicotiana)和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3、通过试验证明,利用离体叶片悬滴接种法可较好地测定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可将病菌区分为强、中、弱等不同的致病类型。对55个代表菌株进行的致病力初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烟草品种K326的致病力差异明显,其中强毒株4个,较强毒力菌株15个,中等毒力菌株27个,弱毒株9个,未发现无致病力菌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7.3%、27.3%、49.1%、16.4%。这表明实验分离获得的大多数菌株致病力居中或偏强。另外不同病原菌株对离体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赤星病菌对烟草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与致病力呈明显的正相关。4、对55个菌株进行的致病力初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各地区范围内分离得到的烟草赤星菌株致病力分布不均。在同一烟区、同一田块、同一叶片、甚至同一病斑中均分离得到了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并且不同地域内致病力的差异大小随采集地的变化而不同。重庆各地区的平均病指由高到低依次为彭水69.8、石柱58.4、秀山55.5、黔江54.4、巫山47.3、奉节45.7、酉阳39.8。彭水大部分菌株病指集中在80左右,致病力比较稳定且偏强;巫山菌株病指在20~80之间都有分布,致病力不稳定:奉节、酉阳的菌株,以中致病力菌株所占比例最大。在彭水同一田块中分离得到的两个菌株均为强致病力菌株,且病指在80左右;而酉阳、石柱同一田块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指相差了30左右。巫山同一叶片上分离得到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指相差接近40;而奉节、酉阳菌株的病指相差均在12左右。巫山同一病斑上分离得到的赤星病菌株致病力差异非常显著,病指相差高达54.2;而石柱菌株中,致病力差异相对较小,为41.7。这说明在这些地域范围内,存在着烟草赤星病菌的变异和致病力分化现象。5、目前常用烟草品种K326、红花大金元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相对较弱,接种供试强毒赤星菌株D7-2的病指在80以上;而在重庆地区正在推广的烟草品种MS云烟87、MS K326和MS云烟85,对烟草赤星病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性,接种供试强毒赤星菌株D7-2的病指分别为48.5、22.2、18.8。试验同时发现:同一烟草品种,对不同的菌株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于烟草品种K326、红花大金元、MS云烟87和MS-K326来说,供试赤星菌株D7-2致病力最强,其次是A1-1;而对于烟草品种MS云烟85来说,供试赤星菌株A1-1致病力最强,其次是B1-4,D7-2致病力最弱。6、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在25℃下,各供试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菌落直径均达到6cm以上,产孢量均达到10~5个/ml水平,但强毒供试菌株D7-2菌株扩展速度稍慢,为6.05cm,产孢量较少,为3.03×10~5个/ml,相对的中毒供试菌株B1-4、C1-5的菌落扩展直径分别为6.58cm、6.50cm,产孢量分别为4.23×10~5个/ml、5.13×10~5个/ml。但在PD液体培养基中各供试菌株菌丝增重量相差较大,强毒供试菌株D7-2菌丝增重多,菌丝干重为0.623g,中毒供试菌株B1-4、C1-5菌丝干重分别为0.371g、0.362g。产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是不同的,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与其产毒能力有一定关系,并呈正相关趋势。7、萌发和侵染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致病力的烟草赤星菌株在玻片上培养和接种到烟草离体叶片上,其萌发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别。在1%葡萄糖溶液中,6h后开始萌发,萌发可产生1至数条芽管,8h后基本全部萌发;接种在烟草离体叶片24h后开始萌发,48h后侵染入烟草叶片表皮,并开始扩展。而在侵入寄主体内后,强毒菌株的扩展速度明显快于弱毒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