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如何界定的问题,引起许多一线教师及教育专家的激烈争论,由此出现了语文教育史上三次大的论争:文道之争、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世纪末大讨论。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期间,真正有意识地在落实语文工具性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发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可说是典型代表之一。洪镇涛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语文教师群体中优秀的一员,不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提出了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聚焦于他的这一语文教学新体系,本文从中提炼出“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语文教学理念,既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含义,也能为当下大力倡导的“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提供一定经过实践检验且积极可行的策略,为中国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第一章从洪镇涛语文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入手,研究影响其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洪镇涛的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中的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该体系的核心指导理念——“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并由此展开探讨和分析。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洪镇涛“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教学理念的独特价值。论文主要选择上海语文教育改革的领旗手、以“情感派”著称的于漪和北京语文教学改革名师、“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提出者宁鸿彬二人作为比较对象。这三位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可谓引领了当时中国三大区域(华北、华中、华东)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对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之后发现,洪镇涛的语文教学理念,一方面是深深植根于语文教学实践当中的,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下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理念有着相通之处。第三章主要论述洪镇涛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对洪镇涛的教学实录及编写的语感教程教材的研究,总结出其教学理念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具体使用的策略及其差异。鉴于洪镇涛本人的执教情况,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学段和初中段;对于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实施情况,借鉴洪镇涛本人的分类,主要着眼于古典诗文类和白话美文类。第四章主要是对洪镇涛语文教学理念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研究。主要是从其教学理念与当前《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和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着眼进行分析,并尝试探讨其教学理念的不足,提出改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