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想交织错杂,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际上来看,为谋求发展,国与国之间更强调如何实现经济合作及互惠互利,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被弱化,“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甚嚣尘上;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出现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理解和将经济建设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的错误认识,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理论建设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成为亟待重点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在俄国革命史中也曾出现过一个崇拜自发性、推崇经济斗争,忽视政治斗争、轻视理论斗争的政治派别——“经济派”,曾严重地阻碍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发展。因此,列宁对“经济派”展开了猛烈、尖锐的批判,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无产阶革命进程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进程。深入研究列宁对“经济派”的有力批判,详细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以及经济工作、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理论,能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借鉴经验。所谓“经济派”是指19世纪90年代在俄国产生的一个推崇经济斗争而忽视政治斗争的政治派别。它的产生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受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劳资矛盾尖锐和群众性工人运动日渐高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经济派”是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中逐渐发生变质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派”主张“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主张进行经济斗争并赋予其政治性质、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等,其实质是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这些观点,同以列宁为首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列宁深刻剖析了“经济派”的观点,批判了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的实质是反对革命理论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经济派”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指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通过外部进行灌输;批判了“经济派”主张经济斗争,而把政治斗争的任务交给资产阶级,指出工人阶级必须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统一于阶级斗争,通过政治斗争达到解放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批判了“经济派”崇拜自发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提出必须组建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过同“经济派”激烈的斗争,最终于1902年将经济主义平息下去,列宁在批判“经济派”的过程中也阐明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并建立起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最后,通过对列宁批判“经济派”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新时代要准确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推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同发展;要统筹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工作的发展,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和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