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不但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为止许多诗篇仍旧广为流传。欣赏唐诗时会发现其中有大量关于模糊数字的妙用,这些模糊数字大多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译者翻译的难度。197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首次提出“模糊集”的概念,这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的诞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给数学、逻辑学等一系列学科带来了空前的变革。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发展,模糊语言学也应运而生。事实上,模糊理论的产生与语言学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模糊语言学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作为一门有关于模糊语言的新型学科,它为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乃至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唐诗三百首》中数字出现了390次,几乎一半以上是语义模糊数字。以许渊冲教授的译本为基本语料,作者收集了210个语义模糊数字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模糊理论,特别是语义模糊的相关理论和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原则,涉及到两个研究问题,一是研究能否对语料中的模糊数字从语义模糊的角度进行阐释分析及归类,二是研究能否根据许渊冲教授对模糊数字的翻译,归纳出其相关的翻译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语义模糊数字,同时综合借鉴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将语料中的模糊数字分为四类(明显模糊型、与文化习俗相关的数字、与修辞相关的数字、固定表达中的数字),归纳出三种翻译方法(直译、改译和省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研究能丰富语义模糊的特定内容,为数字的语义模糊提供学术参考,而且对于读者理解中国古诗中数字的翻译也是有价值的。另外,作者希望此研究的结论能够给那些钻研中国古诗中数字英译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能够指导语义模糊和中英翻译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