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人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参加了一些新农村规划的工作。在基础资料的调查中,本人发现农村人居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且新农村规划理论未形成一定的体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存的问题,本人以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探讨在满足村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地进行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空间的环境建设。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村镇建设与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模式和研究情况,详细调查了福建省新农村用地、住宅、交通、公共活动空间、绿化、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优劣势,并指出目前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与新农村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成果中,按照农村建设模式与发展方向,本人把福建省新农村建设分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三类,重点研究旧村改造中的宜居环境规划。在确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宜居环境各个要素进行细化,以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总结出用地规划、建筑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人居环境绿化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及防灾减灾规划等七部分具体规划内容,绘制详细的规划流程图,并提出新农村宜居环境规划应当遵照的原则。同时,在用地规划部分,总结农村土地利用的类型与布局要求,引用叠加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加以分析;在建筑规划中,通过对现状建筑的评价与分类,分别对其采取拆除、重建、改造、保护等建设手段;在交通规划中,提出标志性大门建设理论,分析出入口广场模型,总结停车场布置要点,并根据农村道路空间的多义性特点,将道路分为交通性与生活性道路讨论,提倡“人车共享”的规划模式,提出“环形+棋盘形”的道路规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道路等级及道路建设措施;在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中,根据村民日常活动特点,总结各类活动空间特点、尺度及布局要点,利用道路活动空间串联广场空间,形成连续性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得出空间布局模型,并利用不同的构成要素与限定方式营造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在防灾减灾规划中,找寻新农村避难点布局规划模式;在空间的净化美化上,总结新农村人居绿化特点与要求,并根据相关规划标准,得出垃圾桶、垃圾站、公共厕所的布置要求,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为新农村宜居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在论文的第三部分,本人以晋江市永和镇古厝村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建设优势与存在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布局,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宜居环境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希望能够完善新农村宜居环境规划理论,为福建省今后的新农村宜居环境规划及建设提出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