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对豆科胡枝子属植物截叶铁扫帚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对截叶铁扫帚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用HPLC法测定截叶铁扫帚中三种黄酮的含量,第四部分对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青刺尖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对扁核木属植物的药用情况、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的:1.研究药用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四个不同极性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的抗氧化活性。2.研究药用植物截叶铁扫帚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3.建立一种测定截叶铁扫帚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三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4.研究药用植物青刺尖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1.采用邻二氮菲比色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定截叶铁扫帚不同极性部位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能力,通过普鲁士蓝法检测截叶铁扫帚不同极性部位的还原能力。2.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截叶铁扫帚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通过现代的波谱技术(1H-NMR,13C-NMR)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1200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71 nm,流速为0.7 m L/min,柱温35℃,建立同时测定截叶铁扫帚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三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4.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研究青刺尖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并通过现代的波谱技术(1H-NMR,13C-NMR)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1.截叶铁扫帚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以及水四个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上升,正丁醇部位对于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效果最高,对超氧阴离子清除效果最为明显,当浓度为0.5 mg/m L时达到了60%的清除率。水部位以及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0.2 mg/m L、0.3 mg/m L时还原能力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在0.3 mg/m L浓度后,基本趋于稳定。从整体上来看,截叶铁扫帚提取物还原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水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综合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还原能力的实验结果,截叶铁扫帚的正丁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效果最好。2.从截叶铁扫帚的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2′,3′-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1)、7-羟基-5,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2)、槲皮素(3)、芦丁(4)、异嗪皮啶(5)、3,4-二羟基苯乙醇(6)、刺五加苷B1(7)、3,4-二羟基苯甲酸(8)、香草酸(9)、(3α,5β,7α,12α)-3,7,12-三羟基胆酸甲酯(10)、N-丁基苯磺酰胺-3,7-二羟基胆酸甲酯(11)、邻苯二甲酸正丁异丁酯(12),12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3.测定截叶铁扫帚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三种黄酮类成分含量,芦丁、槲皮素、山奈酚进样量分别在0.108~1.681μg,0.204~4.083μg,0.072~1.440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7%,100.10%,99.42%;RSD分别为1.70%,1.80%,0.79%,4.从青刺尖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圣草酚(1)、表儿茶素(2)、二氢槲皮素(3)、山奈酚(4)、槲皮素(5)、异槲皮苷(6)、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7)、原花色素B4(8)、芦丁(9)、山奈酚-3-O-芸香糖苷(10)、青刺尖木脂醇(11)、环橄榄树脂素(12)、马尾松树脂醇(13)、齐墩果酸(14)、乌苏酸(15)、3,4-二羟基苯甲酸(16)、4-(b-d-吡喃葡萄糖氧基)-3-甲基-2-丁烯腈(17)、胡萝卜苷(18)、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9),19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结论:1.截叶铁扫帚正丁醇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最好。2.从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截叶铁扫帚的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化合物(1)、(7)、(10)、(11)、(12)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从截叶铁扫帚中分离得到的芦丁、槲皮素、山奈酚三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稳定性好,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和较高的分析准确度,适合于该药材及其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测定,可以为截叶铁扫帚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4.从青刺尖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其中以黄酮醇类化合物为主,在这19个化合物中,有10个化合物是黄酮醇类化合物、3个木脂类化合物、2个三萜类化合物、1个氰苷类、1个糖类化合物和2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8)、(12)、(13)、(19)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