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难治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晰,目前暂无有效根治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医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以及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研究及治疗现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5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患者,予润燥饮汤剂治疗,每日1剂,日2次,以12周为一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为ESSDAI评分、ESSPRI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中医证候评分、外分泌腺功能指标(Schirmer I试验、唾液自然流率试验、眼表综合分析、方糖试验)、炎症及免疫指标(ESR、IgA、IgG、IgM、C3、C4),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ESSDAI评分、ESSPRI评分:治疗一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一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77.78%,中医证候总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次要症状积分分数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分泌腺功能:泪液分泌情况:进行Schirmer I试验的患者左眼与右眼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眼表综合分析的患者左眼泪河高度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眼泪河高度、左眼与右眼的泪膜破碎时间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唾液分泌情况:进行唾液自然流率测定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方糖试验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及免疫指标:IgG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免疫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指标:患者入组前后生命体征均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润燥饮能够降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减轻患者干燥、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改善泪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调节免疫指标的水平。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条件为OB≥30%、DL≥0.18)搜集润燥饮中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及作用靶点;通过检索TTD、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筛选出10个关键靶点及10个重要中药成分。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筛选条件均为Pvalue<0.05)。结果:润燥饮中共有172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90个疾病基因靶点,筛选出的10个核心疾病靶点为STAT3、JUN、TNF、AKT1、MAPK1、TP53、IL6、CXCL8、MAPK8、ESR1,10个重要成分为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柚皮素、β-谷甾醇、黄芩素、刺芒柄花素、甘草查而酮A、川陈皮素、黄豆黄素;GO富集分析发现,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因靶点涉及1787个生物过程,92个分子功能以及7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润燥饮可能通过调节TNF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信号通路、Th1细胞亚群信号通路、Th17细胞亚群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发现润燥饮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STAT3、JUN、TNF、AKT1、MAPK1、TP53、IL6、CXCL8、MAPK8、ESR1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因靶点,通过TNF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信号通路、Th1细胞亚群信号通路、Th17细胞亚群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来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