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的逐年提高,ACI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ACI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脑部动脉出现狭窄,阻塞,同时脑动脉供应区未及时形成侧枝循环,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由于无充分的血氧供应,从而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最后缺血部位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出现损伤,凋亡或坏死,临床表现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中枢神经系统性瘫痪等。研究发现在ACI超早期进行溶栓,恢复缺血区供血可减少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的缺血损伤,可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但对于临床对于UK的用量并无明显规定,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大剂量UK可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增加,所以主张使用小剂量UK,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小剂量UK并不能及时溶栓,再通血管,延误对神经细胞的抢救,而且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与UK的用量无直接联系,所以主张使用大剂量UK治疗。本研究以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剂量UK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并研究UK溶栓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使用UK治疗ACI,改善ACI预后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09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男性68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9.39±14.82)岁,女性41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8.42±14.09)岁。按照治疗剂量将患者分为UK25×104U组,UK45×104U组,UK75×104U组,UK150×104U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为进行基础治疗的患者,20例,UK25×104U组,22例,UK45×104U组,22例,UK75×104U组22例,UK150×104U组,23例。观察治疗前后以下指标,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水平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临床疗效评定,安全性评定,疗效影响因素情况。结果1.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运动功能情况组内比较,对照组,25×104U组,45×104U组,75×104U组,150×104U组治疗后随时间延长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各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24h25×104U组,45×104U组,75×104U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50×104U组患者运动评分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25×104U组,45×104U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患者运动评分明显高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25×104U组,45×104U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患者运动评分明显高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d25×104U组,45×104U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患者运动评分明显高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组内比较,对照组,25×104U组,45×104U组,75×104U组,150×104U组治疗后随时间延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24h25×104U组,4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25×104U组,4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25×104U组,4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运动评分明显低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d25×104U组,4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低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组内比较,对照组,25×104U组,45×104U组,75×104U组,150×104U组从治疗后7d开始随时间延长BI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各组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24h各组患者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7d25×104U组,45×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25×104U组,45×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d25×104U组,45×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患者,150×104U组患者BI明显高于75×104U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血管再通情况25×104U组,45×104U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150x104U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5×104U组,45×104U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75×104U组,对照组,25×104U组,45×104U组,75×104U组的部分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50×104U组的部分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前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临床疗效情况25×104U组,45×104U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75×104U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5×104U组,45×104U组的治愈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4U组的治愈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的治愈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75×104U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104U组的疗效显著的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25×104U组,45×104U组,150×104U组的疗效显著的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75×104U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104U组治疗有效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150×104U组及对照组,25×104U组,45×104U组治疗有效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75×104U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安全性情况各组患者的颅内出血例数,其他系统出血例数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治疗有效的患者的BG,溶栓时间窗,UK剂量,LDL,HDL,TC,TG与治疗无效或恶化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存在出血并发症的患者的BG,溶栓时间窗,UK剂量,LDL,HDL,TC,TG,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G,溶栓时间窗,MCA闭塞为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UK剂量为保护因素,出血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G,溶栓时间窗,MCA闭塞,LDL,高血压,糖尿病为影响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1.超早期使用大剂量UK疗效显著。2.超早期大剂量UK使用出血并发症发生与小剂量UK相同。3.BG,溶栓时间窗,MCA闭塞为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UK剂量为保护因素,BG,溶栓时间窗,MCA闭塞,LDL,高血压,糖尿病为影响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